第十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纪要
(2011.11.30)
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主办的第十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于2011年11月11—13日在长沙召开。现将有关情况纪要如下:
一、年会概况
出席本次年会的主要领导和嘉宾有: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名誉会长陆江,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中国物流学会会长何黎明,中国物流学会常务副会长戴定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专职副会长任豪祥、蔡进、贺登才,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叔红,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黄志平,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刘平,长沙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泽珲,长沙市开福区区委书记张迎春、区长凌勤杰,长沙金霞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张毅、管委会主任袁政国以及湖南省、长沙市有关部门领导等。
出席本次年会的联合会、学会兼职副会长有:王龙雏、刘 武、何明珂、黄有方、王 波、王 健、王国文、王 佐、王宗喜、冯耕中、宋远方、张 锦、李士生、李厚圭、汪 鸣、汪晓秀、陈功玉、姜超峰、恽 绵、洪水坤、夏春玉、海 峰、黄远新、谢如鹤、鞠颂东、魏际刚。
来自全国27个省区市物流业界产学研各方面代表,德国、日本、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孟加拉国等国家及亚太物流联盟代表近千人参加了本次年会。
11日下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湖南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长沙市人民政府、开福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长沙市商务局、长沙金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长沙金霞海关保税物流中心管委会承办,组织召开了长沙金霞现代物流投资推介会。长沙金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在会上介绍了开发区发展情况及招商项目,5个物流合作项目在现场签约,协议投资额21.5亿元,另有部分企业达成合作意向。中国物流学会在会上授予长沙金霞经济开发区“中国物流学会产学研示范基地”称号。
11日晚举行了中国物流学会五届二次理事会。会议由崔忠付副会长兼秘书长主持,戴定一常务副会长作了《中国物流学会五届二次理事会工作报告》。贺登才副会长作了《关于增补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的说明》。本次理事会共表决增补了1位副会长、19位常务理事和31位理事。
12日上午举行了全体大会。会议由戴定一常务副会长,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上海海事大学副校长黄有方分别主持。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叔红、长沙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泽珲为大会致辞,何黎明会长大会讲话。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中国城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洪水坤,德国邮政项目经理海跃,中国物流学会会长、北京工商大学研究生部主任何明珂教授,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梁春晓,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魏际刚,日本物资系统协会研究中心主任吉本隆一等中外嘉宾在大会演讲,分别介绍了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理论。
12日下午多场活动同期举行。亚太物流联盟年会,邀请了来自菲律宾、新加坡、日本和中国的4位专家作演讲,并用英语进行了互动交流。中国物流管理优秀案例点评会,从本届年会获奖案例中精选6个案例作现场介绍,并请专家作出点评。年会还设立了15场专题分论坛,分别是: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发表与经验分享、物流及供应链方向国家重点课题解读、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物流企业持续成长路径、低碳经济与供应链低碳化、物流产业集聚与区域一体化、商贸物流、农村与农产品冷链物流、汽车精益物流发展、无水港与产业聚集区的研究与发展、物流作业标准化、应急物流军民融合式发展、虚拟物流与物流信息化、日本物流的发展经验与借鉴、东南亚南亚物流合作发展。与会代表自由选择参加,就各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互动交流。
12日晚上,年会举行了颁奖授牌晚会。本次年会共收到各类研究成果1222项,出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近2000位作者。其中,论文908篇、课题结题报告198个、案例116个。经评审,共产生“第十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321篇,其中,一等奖15篇,二等奖27篇,三等奖91篇,优秀奖188篇;“2011年度中国物流学会课题优秀成果奖”100个,其中,一等奖11个,二等奖23个,三等奖66个;“2011年度中国物流管理优秀案例奖”45个。本次年会新聘“中国物流学会第六批特约研究员”21名,学会特约研究员总数达到256名;新命名“中国物流学会第四批产学研基地”18个,学会产学研基地总数达105个。学会领导向有关单位和个人颁发了的证书和牌匾。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师生表演了文艺节目。
13日上午,年会分别设立“中国物流经济大讲堂”、“中国物流管理大讲堂”和“中国物流技术大讲堂”等三场专家讲座,13位国内外专家作了专题演讲。
在13日上午举行的亚太物流联盟理事会上,会议研究并通过了上次会议纪要,交流了各国最近活动情况,并讨论了接纳新成员、选举联盟新主席及两位副主席等议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何黎明会长当选亚太物流联盟主席。
二、年会主要观点
通过大会演讲、专题讲座、成果点评、专题分论坛以及多种方式互动交流,本次年会产生了许多新的观点。
(一)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的新趋势
何黎明会长对我国物流业发展的新趋势作了分析。一是物流业整体运行速度趋稳,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二是制造业、商贸业和农业等产业发展对物流业的依赖度增强;三是物流企业经营模式出现了跨界经营、融合渗透、联动发展的趋势;四是物流市场经营风险加大、竞争加剧,而市场价格上升空间有限;五是金融与物流更加紧密结合,呈现出贸易、物流和金融一体化全程供应链服务的趋势;六是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对物流业带来深刻影响;七是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物流、社区物流、应急物流和绿色物流等重点领域物流发展加快;八是随着各级政府的重视、政策环境的改善,物流管理体制,物流法规、法律体系建设提到议事日程。
(二)物流业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洪水坤总裁在大会演讲中指出,新形势下物流业发展要融入国民经济主渠道、要融入世界格局、要融入产业链条、要融入绿色经济,主动把握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科技进步和创新、两型社会建设等方面带来的战略新机遇。以升级发展迎接专业化和规模化、成本压力和增值空间、创新能力和服务需求协调、人员素质适应提升等方面的挑战。他提出了七项物流发展对策措施:一是主动而为,有力支撑政府宏观产业政策;二是主动参与和推动行业标准化建设;三是提升专业化程度,引导物流服务社会化,助推制造业等产业升级;四是加快物流智能化、信息化建设,更好发挥社会资源整合功能;五是通过物流业态复合创新,激发、带动相关产业的整合创新;六是履行社会责任,承担与基础性服务产业地位相应的角色和使命;七是加快物流从业队伍建设,培育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三)物流创新为客户创造新价值
德国物流专家海跃在大会演讲中介绍了DHL物流创新发展。他指出DHL物流创新就是发现并为客户创造新价值,DHL创新解决方案以思路产生为开端,通过与产学研代表研讨,形成创新思路初步设计和具体化操作方案,完成方案试验和市场投放。随后,他介绍了智能感应器、智能货车、RFID射频识别、Agheera实时追踪等DHL成功应用的创新项目,以及DHL城市物流解决方案,并提出,建立基于市郊集货运输中心的整合运输,可以大大降低运输量,缓解城市的运输拥堵状况。目前,DHL在伦敦设有货物存储中心,将伦敦机场航站楼的货物直接送到拼货中心,然后转运至英国所有的城市。
(四)物流学科发展回顾与展望
何明珂教授在大会演讲中提出,物流管理工程的学科名称已经确定。首先,学科边界是以底层物流功能要素系统为基础,以完成物流功能需要的物流资源要素系统为基本研究单元,以顶层的供应链系统为基本边界而形成的系统。其次,物流学科基于系统边界、系统优化、系统专业化、系统一体化假设,其基本命题有广泛存在二律背反、分工与协同不断发展、自底向上集成范围越广效益越显著、成本降低是客户利润来源、专业化与一体化运作是物流效率与效益的源泉、物流企业收益是企业客户成本、信息可以替代库存、供应链协同潜力大等内容。第三,学科研究方法基础是基于系统论的系统科学理论,主要目的在于系统优化;基于供应链物流系统微观行为和宏观行为的科学研究方法,物流学科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新的研究方面。他还介绍了在运输(配送)、库存、物流信息、供应链等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最后,他从物流学科发展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不足、发展趋势三个层面进行了评价。
(五)电子商务是物流发展新动力
梁春晓副总裁在大会演讲中指出,我国近几年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电子商务物流方面,每天物流快递包裹数量大约一千万件。其中600万件来自于网络零售,由此产生的物流包裹数量全年超过30亿件。预计到2015年将超过90亿件。电子商务成为物流业发展的新动力。巨大市场的背后,物流发展滞后于电子商务发展,由于天气问题、节假日、自身服务水平等因素产生的物流服务质量问题越来越突出,物流发展和质量提升空间巨大。电子商务发展加速物流发展模式转变,企业不断探寻适合于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模式和组织流程。物流服务模式和组织方式不断改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专业化、规模化物流运作不断发展。电子商务与物流业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联动发展日益加剧。随着未来电子商务的尝试、创新和突破,会给整个物流行业发展带来更加强劲的动力,将会形成强劲的物流支撑体系。
(六)物流业发展的中长期战略
魏际刚研究员在大会演讲中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分析了物流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他认为,物流大国地位初步确立,但远非强国;全方位开放和激烈竞争的物流市场格局;物流发展的不平衡性明显;物流业增长方式粗放;物流业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并分析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中国物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物流市场的广阔前景;城市化加快推进对物流业在空间分布、效率、获得性等提出更高要求;开放新格局将使物流市场面临深刻调整;新科技革命对物流业发展带来重大变革;从初步的市场经济体系迈向成熟、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对物流市场建设提出更高要求;自然和生态灾害、经济社会等突发性变化对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提出迫切要求;资源环境约束和要素成本上升压力,全球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等要求物流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此,要制定我国物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将物流业定位于促进经济增长、提升国家竞争力、结构调整、社会和谐、保障民生等方面,实行网络化、快速化、一体化、全球化、可持续、智慧化、创新战略,加快推进铁路、邮政体制改革,完善物流市场规则,深化物流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我国物流业健康有序发展。
(七)日本绿色物流的途径和方法
吉本隆一主任在大会演讲中指出,实现绿色物流主要有两方面途径:一是通过相关措施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如节能驾驶、减少空运转、使用环保轮胎、运用混合和电动汽车、通过重载运输和协同配送等提高车辆装载率、由公路运输向较为节能环保的海运和铁路运输转变、采用回程车辆与货物匹配系统、优化物流网络、降低运输距离、减少运输频率等。二是资源循环再利用和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如降低包装材料和呆滞商品、采用可循环利用传送单元等。在提高车辆装载率方面,日本采取重型卡车重载运输、共同配送等措施提高车辆装载率。此外,优化运输网络体系,缩短运输距离和运输频率能够实现运输成本降低。为了充分利用车辆装载空间,日本设有车辆装备管理系统,通过运用拼货匹配信息系统实现对车辆型号、货物类型、运输地点的匹配,提高往返程运输的满载率。
(八)亚太地区采购与物流的挑战
菲律宾供应管理协会前主席保罗•哈诺伊认为,亚太地区面临的主要挑战有:一是联盟实力,二是全球性公司认为亚洲在增长和竞争力来源有巨大的潜力。亚太地区供应管理发展主要有三个领域:一是积极实质性的区域合作,促进信息、知识、经验、机会和其他相关领域的信息共享;二是提高采购、物流的专业化程度,依托供应链专业化运作,增强国际化运作水平;三是建立亚太地区采购和物流平台,方便获取亚太资源,维持亚太地区合作的区位优势和经济的主导地位,实现亚太团结、领导、成功、共赢的理念。
(九)风险态度对供应链决策的影响
北京邮电大学吴军副教授提出,供应链风险管理是在供应链中与合作伙伴协作,应用风险管理过程的工具来处理所造成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或给物流相关活动和供应链中的资源带来的影响。他从风险态度对供应链决策的影响目标函数及模型中得到以下两个结论:一是制造商的最优策略取决于他的风险态度;二是厂商的最佳策略依赖于系统参数。他最后指出,应用博弈论进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和协调已成为一个新的热点研究领域。
(十一)我国物流业将从快速发展期过渡到成熟发展期
蔡进副会长指出,过去十年是中国物流业“快速成长期”,物流规模和物流增加值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初具规模、极具成长性和竞争力的物流市场体系。但物流发展还存在效率偏低、设施能力不足、物流管理水平较低等不足。未来十年,我国物流业将过渡到成熟发展期,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精益化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商品使用价值的实现对物流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成熟发展期,现代物流向社会各领域渗透。物流市场规模、企业规模、网络体系进一步扩大。并且,面临着与农业、制造业、商贸业融合发展的机遇,联合企业、实现柔性化、敏捷化提升的机遇,以及由生产性物流服务向消费性物流服务转型的机遇。
(十二)我国工业物流发展的重点任务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院长助理张晓东指出,从供应链的环节来看,工业物流主要包括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和废弃物物流五个环节。他提出了我国工业物流发展的八项重点任务:一是统筹优化工业与物流业发展布局,二是推进传统产业转变物流运行方式,三是提高物流企业服务能力,四是加强工业物流信息化建设,五是推进工业对物流业发展的支持,六是建立工业物流运行监测和应急保障,七是探索专业和新型工业领域物流的发展,八是开展工业物流发展试点示范项目,以及加强组织协调、统筹规划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加快人才培养等。
(十三)低碳与绿色供应链的全球发展趋势
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所所长王国文指出,交通运输领域的减排可以驱动其他领域的绩效。运输的减排可以影响产品的设计、订单的批次、交付的方法和时间、网络设计等。他结合国内外低碳与绿色供应链的五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介绍了绿色供应链的计划、采购、制造、交付、回收等流程。最后,他提出两方面关于建立低碳物流和绿色供应链体系的建议:一是将低碳物流纳入“十二五”规划;二是建立低碳物流绩效考量指标体系和认证服务体系。
(十四)现代粮食物流协同体系及机制建设
长沙金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产业发展局局长张中文通过对现代粮食物流协同体系动力学分析,构建了“三流合一”的现代粮食物流协同体系运作模式。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面向服务架构(SOA)的现代物流信息平台体系、现代粮食物流信息中心管理系统、现代粮食物流数字化仓储管理系统、现代粮食物流协同营销系统、现代粮食物流协同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的构建方案。他指出,信息协同是提升现代粮食物流综合实力、实现“数字粮食”全面协同的必要手段;协同组织体系建设是实现完备的信息协同,形成稳固的粮食产业链的关键;物流信息协同设施及网络平台体系构建是建设开放可持续发展协同体系的基础;政策等配套机制的建设是实现产业链联动,形成健康持续的产业生态链的保障。
(十五)中国物流企业走出去的蓝海战略
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规划部总经理吴幼喜分析了中国物流企业走出去的若干问题。他指出,许多国家特别是新兴发展中国家对出资额和出资比例有一定要求,同时也有高度自由化地区;在股权定价方面,国内企业比较规范,体制及其要求,是企业投资或并购的风险所在;经营范围和所需资质在不同国家做法迥异;治理结构方面,一般在国外合资的公司规模不是太大,机构尽量节减,尽量给总经理较多授权;在中方派员和工资福利待遇方面,设定略高于国内同岗位的工资,而在保险、医疗方面多做一些考虑;在投资回报方面,合资之后的成功运营需要双方付出更大努力。企业要避免过早地将机会转换成现实的经济效益,同时磨合双方的发展需求,形成合力,共同发展。
(十六)物流人力资源体系建设与实践
山东佳怡物流有限公司总裁王琳分析了物流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和管理问题。他指出,基于员工成长的人力资源体系需要从员工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三方面建立员工的成长体系。企业成长的价值包括四个维度:股东价值最大化、快乐员工、为顾客提供价值服务、承担社会责任。佳怡物流把人力资源作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一核心竞争力。在具体管理措施方面,人力体系建设包括:立体化的员工培训教育体系;公平的用人机制;薪酬透明系统;改进胜任能力为基础的绩效管理模式;以人为本的大家庭文化;以塑造员工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完善的民主参与系统;个性化福利措施。
(十七)领先物流服务供应商的前沿理念
法布劳格物流咨询(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芸提出了领先物流服务商(LLP)的前沿理念。即具有领导地位的物流企业,通过供应链全部管理和物流供应商整合,实现提高客户供应链整体运作效率的目标。领先物流服务商的运作模式特点是自有物流硬件设施和资源、参与协助客户供应链管理、与客户流程深入结合、组织及管理其它物流资源、长期战略合作。其市场定位是产业范围小、服务多样化、程度高,其成功要素包括:全面的物流管理经验、完善的网络、专业化的人才、强大灵活的信息系统。
(十八)高竞争环境下中国物流企业的经营思考
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德利得物流总公司运营总监恽绵提出,中国物流企业正面临产业和企业管理的结构性变化。企业生存的关键在于对环境的适应力,一是贴近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二是延伸服务,做全程化、网络化物流。在经营管理方面,要提高运营组织体系柔性化、物流信息系统智能化、物流操作管理精细化、操作人员素质全能化,注重供应链优化、服务一体化、服务经营化。在适应环境发展方面,要注意把握节奏,依据客户、市场和竞争的改变,调整运营服务、解决方案、经营策略、经营战略。同时,物流运营须适应智能物流的柔性化、可视化、内部同步、风险降低、客户导向的要求,实现物流和信息流的同步与集成,提高执行力和快速响应能力。
(十九)大托钢铁物流产业集群
湖南一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艳归首先就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的三次产业比重变化及其内在规律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他指出,物流业发展空间很大、机会很多,中国经济应向“服务经济”转型。大托钢铁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为:规划引导——市场诱发——企业推动型。集群位于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具有不可复制和改变的先天区位辐射优势。大托钢铁物流产业集群致力于打造两业联动平台、电子交易平台、商品融资平台、期货交割平台、基础设施平台等多个平台,为集群内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集群企业的竞争力,会推动集群整体竞争力发展,最终推动区域经济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十)全球供应链环境下企业行为的变革
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物流与供应链研究中心主任陈功玉分析了全球供应链环境对企业行为的影响,一是整合各公司策略,为市场提供产品;二是在降低生产和配送成本的同时,实现供需的成本最低;三是及时知道需求信息,影响需求模式,配合商品的供应与需求;四是与其他公司进行产品流程及供应链协作设计,以期实现成本最小化;五是探求新的供应链结构和市场营销方法,带来客户价值的突破;六是有效地组织供应链,提供特色个性化服务,为每一个客户度身订做。在全球供应链背景下,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目标不完全是利益最大化,还包含社会目标、经济目标、企业自身目标和环境目标等综合性目标。
(二十一)促进我国托盘共用系统发展
中包精力托盘共用系统(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余渡元指出,促进我国托盘共用系统发展,一是推行跨供应链运输包装循环共用,以托盘共用系统作为切入点和基点;二是促进包装物流容器的标准化和物流共同化发展,发展集可循环包装、信息技术和包装物流服务三位于一体的跨供应链包装循环共用的运营模式;三是建设和运营条件,依托全国性的实体网络和基础设施、功能强大的信息网络和资金实力、很强的市场开发能力、强大的运营管控能力以及整合资源的能力。
(二十二)村村通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物流学院院长王忠伟指出,电子商务为解决农产品销售提供了广阔平台,湖南村村通农产业电子商务与物流项目具有很好的社会经济意义。此项目既是发展现代农业、提升湖南省农业竞争力的关键平台,也符合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该项目总体建设内容包括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县级和乡村级平台建设、整合农产品集散中心和物流网络、动物标识与疫病追溯系统的建设等部分。其最终目标是将银行、政府、担保机构、物流相关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农户(规模化的、特色的种植和养殖户)进行对接,打造成湖南农产品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平台。
(二十三)物流服务创新与业务延伸策略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物流工程系主任赵道致指出,在物流服务创新的边际分析与方向选择方面,一是延伸物流服务,从基本服务向增值服务延伸,从功能服务向管理服务延伸,从物流服务向金融服务延伸;二是物流业务延伸与资源杠杆延伸,利用自身核心资源优势,撬动外部合作伙伴资源,放大自有资源的盈利能力,创造更大的价值;三是延长杠杆的手段,利用组织战略将企业建立在资源枢纽,利用运营流程设计,将自己的优势流程嵌入上下游环节的关键点,利用资源运营平台;四是延伸物流业务,渗透到上下游服务对象的业务之中,改变上下游客户的成本和收益函数,改变合作伙伴的博弈决策,得到新的均衡点。
(二十四)物流企业持续成长路径
在该专题分论坛上,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院长魏国辰建立了物流企业持续成长阶段模型、竞争优势转变模型和多元化成长模型,提出了从增加客户价值、开展人性化增值服务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三个方面来创建物流企业竞争优势。他从企业家素质、创新能力、人才培养、企业融资、法律政策等角度为物流企业的持续成长提出对策与建议,以利于物流企业为实现持续成长进行战略路径选择。华南理工大学曾敏刚副教授研究了企业横向供应链整合的建模与优化,基于学习曲线、数量折扣和规模效益对供应商、核心企业和分销商三者在供应链各环节中的物流成本、库存成本和生产成本的协同效应,建立了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并给出求解方法。经验证,供应链整合后利润明显提升。天津大学刘伟华副教授将中国物流企业细分为平台型、通用型、专业型和供应链型四种类别,然后分析了物流企业竞争力的三大构成要素:能力、资源和动态机制,探讨了物流企业竞争力构成要素及其演化过程,并基于问卷调查数据,比较了四种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竞争力要素构成及不同生命周期竞争力三要素演进路径。
(二十五)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发表经验分享
在该专题分论坛上,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华国伟副教授分析了管理科学论文写作与投稿要点,指出发表论文须在内容上创新、在形式上可读。具体步骤包括确定论文是否值得发表、理清正文结构、撰写各部分内容三部分。至少需要经过作者、审稿人、读者、同行4轮修改,最后分析投稿目标期刊的相关要求。吴军教授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国际期刊论文撰写与发表的体会。一是持续追踪国际前沿,深刻理解所研究的问题;二是不要放过小问题;三是数值仿真与数学解析结合;四是考虑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法;五是理论与实际结合。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邵晓峰副教授针对论文选题问题阐述了几点看法。第一,选题范围要适中,题目切忌过大,也不宜过小;第二,选题与目标刊物范围一致,避免无刊可发;第三,选题需有明显的新意与不同;第四,选题可参照系列问题做深入研究,往往能够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十六)物流及供应链方向国家重点课题解读
在该题分论坛上,浙江工商大学傅培华教授从复杂网络理论、供应链网络高集聚特性关键问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经验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张美娟教授从我国出版业物流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历程、我国出版供应链物流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国外出版供应链的特点、我国出版供应链发展的必要性和实现路径四个方面对基于供应链的出版物流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专题进行了阐述。富山大学李瑞雪教授将中国货运市场革新之路研究的目标设定为:货运市场实际状态的探明、尝试分析货运市场的效率性问题的本质、尝试探讨货运市场的发展进化过程三个方面,针对传统货运市场存在的问题,从降低调整成本、降低动机形成成本两个方面提出了问题的解决思路。湖南商学院黄福华教授从五个方面阐述了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几点体会:一是仔细研读指南文件、准确把握申报动向,同时注意超项问题,并要做好经费预算;二是做好预研工作、集中科研成果方向;三是重视选题特色,填好申报书;四是论证科学、预期成果创新性强;五是多与各方专家交流探讨。
(二十七)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
在该专题分论坛上,北京中物研系统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贺凯分析了物流板块在证券市场中的地位差,其根本原因在于物流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弱,并指出物流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要素是核心管理能力和核心运营能力的组合。北京中物研系统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蒋坚教授建立物流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数。通过评价指数,发现物流企业存在的不足,通过企业管理问题唯一解搜寻矩阵,消除管理定律的权变性,将指数评价结果转换为物流企业管理改进方向,形成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运行效果和经济效益。
(二十八)低碳经济与供应链低碳化
在该专题分论坛上,天津大学夏良杰博士介绍了在清洁发展机制CDM框架下,产品低碳化对市场需求的影响,研究零售商和制造商之间的零售价格和批发价格的博弈,通过比较Stackelberg博弈和集中决策下的利润,得到批发价格与低碳产品的减排率,减排成本以及碳交易价格的关系。天津大学刘伟华副教授提出低碳环境下物流企业运营管理变革的主要趋势,具体包括集约化、绿色化和智能化三种运营趋势。此外,还探讨了低碳环境下推动物流企业运营变革的约束和激励政策建议。天津大学赵道致教授提出了低碳化供应链的碳配额优化配置与运营决策,探讨了资源、产品和排放权的三维交易模式下企业运营决策问题,重点分析企业间碳配额优化配置,即把有限的碳排放权在供应链框架内进行优化配置,并提出了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供应链低碳化策略。
(二十九)物流产业集聚与区域一体化
在该专题分论坛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钟祖昌副教授利用区位熵理论分析了我国31个省市物流产业集聚状况,接着将区域空间相关性纳入到物流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模型中,构建了物流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空间计量模型,并提出我国物流产业集聚在省域之间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和正溢出性。西安交通大学郝渊晓教授提出,关中-天水经济区亟待整合物流资源、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并对关天经济区物流市场进行需求预测分析,形成物流一体化总体布局方案。该方案从五个分子系统确立了“一个物流网络布局,两个辅助支持系统”的一体化大布局战略。西南交通大学李国旗博士分析了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的形成机理与实现途径。以成都为例,全面分析了区域社会经济、物流业总体情况与基本特征,分析物流一体化发展的阶段性、制约因素、成因,提出一体化发展总体战略框架,并分阶段分析了实现途径。
(三十)商贸物流与优化物流结构
在该专题分论坛上,湖南商学院黄福华教授分析了湖南商贸物流的发展现状、趋势与瓶颈,并指出湖南商贸物流发展对策:理顺管理体制,加强专项规划与政策的落实;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商贸物流业的投入力度;实施本土化战略,重点扶持培育一批本土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强化科学研究,加快商贸物流人才培养;推进技术创新,积极尝试管理创新。中国花卉协会李虬从物流模式、发展现状、平台构建三个方面给交流花卉物流的特点和花卉物流平台的设想。北京工商大学杨浩雄副教授分析了北京市鲜活农产品需求现状、供给现状、物流特点。他指出,运输是北京市鲜活农产品物流体系的核心,目前以自营配送模式为主,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已成规模,但冷链物流总体发展滞后。城市配送缺乏明确的运输价格定价机制,运输成本占鲜活农产品销售价格比重与品种密切相关,运输等物流环节对于鲜活农产品的价格变化影响有限,流通环节多是影响鲜活农产品价格的主要因素。
(三十一)农村与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思路
中国物流技术协会刘卫战秘书长指出,2011年冷链物流是“总体偏冷,局部保温”,其主要原因是行业发展的不成熟以及冷链物流经营环境。他提出了2012冷链物流的主要任务:一是做好基础统计工作;二是做好相关配套标准工作;三是制定有强力部门支持的法规体系;四是重大项目示范带动产业发展;五是推动企业与行业产业链合作。
(三十二)物流作业标准化路径
在该专题论坛上,中国快递咨询网徐勇首席顾问分析了中国快递业作业标准存在的问题、标准化实施应当具备的条件、中国与美国在快递作业标准的差距。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周艳军副教授从明确索赔主体、确定索赔对象、注重索赔时效、收集和审查索赔依据、理赔审核五方面介绍了物流索赔理赔作业标准化。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郝浩所长从“十二五规划”对逆向物流提出了新要求、逆向物流中的“宝藏”、逆向物流的价值、六项化工物流国家标准、国内外化工逆向物流领域目前的发展现状、国内治理的相关标准及法规、化工逆向物流领域逆向物流领域研究意义等方面介绍了逆向物流的趋势与标准化。
(三十三)无水港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在该专题研究中,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西安交通大学冯耕中教授提出,作为合理配置物流资源的途径之一,无水港(DryPort)等社会物流系统中物流节点的建设至关重要,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之一。魏际刚研究员首先从宏观角度对我国经济形势基本面进行了剖析,指出无水港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产业集聚需要物流基础作为保障,无水港与产业集聚区相得益彰。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管理委员会主任周汉知介绍了,遂宁市在无水港建设和产业集聚区两个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苏州物流园区冯文新介绍了苏州物流中心的发展历程、物流业务和发展成效。他指出苏州物流中心的成功的重要因素是积极的政策支持和协调工作,苏州物流中心作为中新合作项目,做出了政策的先行先试,并在朝着完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水港积极探索。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西部现代物流港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副主任黄远新提出,无水港作为具有港口功能的物流中心,是产业聚集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二者互动发展能极大促进内陆经济的发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刘仁军教授从有水港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角度思考无水港和产业集聚区议题。
(三十四)应急物流向军民融合式发展
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教授王宗喜指出,近年来,国家对应急物流非常重视,应急物流的方向和道路就是军民融合。应急物流军民融合式发展首先是要建立健全机制。一是应急物流平急转换机制,二是应急物流动员机制,三是应急储备机制,四是激励和补偿机制。这四种机制都是当前重要的制约因素。机制活了,就能把社会物流资源动员起来,利用起来。否则,就难以持续健康发展。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当务之急应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既需要能够组织指挥的将才,也需要能够精通应急物流专用设备的技术人才,还需要执行操作的作业人才。针对不同的培训需求,编写不同类型的教材,开设专门的课程。最后,最核心、最根本的是应急物流系统的活性建设。活性建设就是要突出解决数、质、时、空四大矛盾,是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三十五)虚拟物流及物流信息化发展
在该专题研究中,专家分析了虚拟物流的研究内容、主要技术方法、知识管理与协作、新兴信息技术的影响等问题。专家指出,虚拟物流的核心在于高效协作,其协作基础来源于共同的领域标准和共享的领域知识。以知识本体为基础的多智能体模型结合工作流技术将在虚拟物流研究和据侧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并且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将在信息技术和市场需求方面进一步促进虚拟物流的发展,虚拟物流应用空间将会更加广阔。物流信息化的建设主要包括标准规范、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平台、监管平台、信息安全和结合机制等七个方面内容。演讲嘉宾提出了“集中领导、整体筹划、局部先行”的推进策略;提出了应急物流信息平台试点目标、主体建设单位和运营模式;提出了应急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方案,明确了应急物流信息平台试点步骤、技术关键和重点、试点成果。
(三十六)日本物流的发展经验与借鉴
在该专题研究中,北京物资学院日本物流中心常务副主任姜旭副教授指出,物流成本关系到企业利润水平和竞争力,追求零库存是日本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目标。日本在大力发展物流现代化的同时,物流成本的降低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北京物资学院李晓晖从综合性超市、便利店和其他零售业态三个方面研究日本零售业的发展与创新。他指出,决定日本零售业创新成败的两个关键因素:一是新的零售业态进行的店铺营销方面以及管理体系方面的创新;二是新的零售业态的成立与发展,离不开一批有冒险精神与创新意识的企业家。北京物资学院杨洋结合具体案例阐述了日本物流信息化的需求,公路运输、铁路运输信息化管理,港口、仓库信息化现状,并指出日本仓库和物流中心联动的一体化物流将是新的发展趋势。
(中国物流学会研究室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