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于2005年11月19日—20日在广州中山大学召开。中国物流学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海关学会会长赵光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联邦快递中国区总裁陈嘉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武,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刘晓捷,中山大学副校长喻世友,广东物资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魏薇,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张文杰,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管理科学系主任朱道立,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副所长汪鸣,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物流学院教授徐天亮,以及来自全国各地与物流相关的教学科研单位、政府部门、研究咨询机构、物流企业以及新闻单位的代表近300人参加了会议。年会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一年来我国物流研究的新进展,展示新成果,研究新趋势,确定下一年物流研究的基本思路与重点,并为建立“全国物流研究机构协作网”创造条件。
本次年会分为全体大会、分论坛、现场参观和座谈会等部分。全体大会由戴定一副会长主持,中山大学副校长喻世友致辞,丁俊发常务副会长作了《拥抱中国物流业的春天》的主题演讲,陈嘉良总裁作了《打造极具竞争实力的中国物流快递业》的专题发言。大会宣布了本次年会参评论文获奖名单并为获奖者颁奖。一等奖获奖作者在大会上介绍了论文主要观点。会议期间,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ORRACLE供应链管理研究中心举行了揭幕仪式。年会设立了物流经济、物流管理、物流技术与工程等3个分论坛,与会代表踊跃参与,积极发言。年会还组织代表参观了宝供物流基地,就“全国物流研究机构协作网”的创办召开了座谈会。
一、年会的主要特点与收获
一是主题突出,内容丰富。本次年会突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物流研究”的主题,各类专家学者共聚一堂。主题演讲侧重宏观环境和物流研究趋势的分析,获奖作者侧重介绍微观问题的探讨和解决;分论坛为参会代表提供了一次表达自己学术观点的机会。在随后举行的总结会上,各组召集人汇报了大家的主要观点。这样有分有合,使参会代表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充分交流,取长补短,理清思路,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是形式多样,信息量大。本次论坛虽然时间不长,但包含了主题演讲、观点介绍、交流互动、自由讨论、现场参观和工作交流等几大版块,会议形式更加丰富、日程更加充实,提高了年会的含金量和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年会首次推出的《中国物流学术前沿报告》(2005—2006),收录了第四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获奖论文60余篇,约110万字,《报告》的出版将为我国物流研究领域提供一个新的交流平台和成果展示的窗口。
三是参会人数多,人员构成多元化。本次年会到会人数为历次年会之最。参会代表来自全国25个省区市,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同济大学、大连海事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日本九州共立大学等80多所大专院校的代表;有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交通部规划院、中国行业经济研究中心、杭州科皓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安必行物流顾问有限公司、腾邦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等10多家研究机构的代表;有联邦快递、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国外运(集团)总公司、招商局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物资集团、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深圳中粮、广州百货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山特维克分拣系统上海代表处等20多家物流相关企业的人士;有中国海关学会、广东省经贸委、广东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广州市经贸委、山东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江苏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黑龙江省物流学会、宁波市物流与采购协会等10多家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代表。出席会议的新闻出版单位有:中国物资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现代物流报社、中国储运杂志社、物流技术与应用杂志社、物流技术杂志社、物流杂志社、运输经理世界杂志社、商用汽车杂志社以及当地媒体等。这样,学术研究机构和物流实践单位、政府相关部门、有关媒体各方代表聚集一堂,互相结识、交流,扩大了年会的影响力。
四是组建协作网络,发挥长效机制。组建“各地物流研究机构协作网”是本次年会的一个“亮点”,得到了参会各方热烈响应。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许多代表表达了参与协作网的强烈愿望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已有39家研究机构递交了相关的表格,同意加入协作网。“协作网”的组建,将为入网机构提供一个经常性的联系机制和交流平台,促进同行间信息沟通、协调研究方向、开展联合调研、组织协作攻关、集中成果展示、扩大对外交流等。
二、年会出现的主要观点
本次年会共收到参评论文500多篇,105篇获奖。其中一等奖5篇,二等奖16篇,三等奖29篇,优秀奖60篇。获得一等奖的五位作者分别就各自获奖论文在大会作了主要观点介绍。他们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流通产业研究室主任宋则:《物流成本研究需要不断深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物流系付秋芳(代表马士华):《物流能力与敏捷供应链管理》;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流通经济系主任、物流研究所所长王自勤:《供应链剩余与供应链合作机制》;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物流研究所所长王耀球、上海昂思高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辉:《基于遗传算法(GA)和2-opt法的大规模实时配送计划系统的开发》;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副教授张宏斌:《采购腐败的博弈模型与企业监控策略分析》。
通过论文评选、大会演讲和分论坛交流,集中展示了一年来我国物流研究的最新成果。年会出现的主要观点包括:
(一)关于中国物流业的十大突破
第一,在中央文件中进一步明确大力发展物流服务业,并着手制定全国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第二,国务院批准成立“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由发改委、商务部等13个部委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组成。第三,确认物流企业是一种新的企业形态,并逐步形成物流行业。第四,中国加入WTO承诺物流业的对外开放。第五,物流统计列入国家统计制度。第六,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全面启动,缓解了物流人才短缺的局面。第七,科技部批准设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确立了物流在科技领域的地位。第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成立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与信息委员会,制定了《全国物流标准2005年-2010年发展规划》,由全国标委会及发改委等8个部委正式发布。第九,2005年9月1日,《现代物流报》诞生,与20多种物流杂志、众多物流网站以及许多报纸的物流专版,形成了全国物流宣传网络。第十,出现了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民族物流企业,据初步统计,物流主营业务超亿元的已有近百家,超10亿元的有20多家。
(二)关于中国物流理论研究的十大重点
第一,物流经济学研究。包括物流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物流业的经济学原理。第二,物流产业链研究。包括物流产业的结构、功能、发展战略,空间布局,运作模式等。第三,物流管理学研究。包括物流系统工程、社会物流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精益物流、物流流程管理、成本管理、绩效管理、配送分拨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外包管理、逆向物流管理、物流金融管理等。第四,物流工程学研究。包括物流装备、物流技术、物流信息化、物流仓储学、物流运输学、物流冷链、物流配送技术等。第五,供应链管理研究。包括供应链原理、供应链结构、供应链设计、价值链、服务链、采购与供应链、物流与供应链等等。第六,物流教育学研究。包括物流学科、物流人才学、物流知识结构等等。第七,国际物流研究。包括国际物流趋势、国别物流、港口物流、海关与物流等等。第八,行业物流研究。包括工业品物流、农产品物流、汽车物流、冶金物流、能源物流、家电物流、食品物流等等。第九,物流市场学研究。包括物流市场供需分析、物流市场主体、客体、载体与中介机构,物流市场环境等。第十,城市与区域物流研究。包括物流节点、物流园区、物流网络、物流安全等等。
(三)关于降低物流成本
降低物流成本是物流发展的终极目的之一,也是基础性的重点和难点。“十一五”期间,中国优化流程、降低物流成本的主攻方向应当是制造业;解决中国物流成本居高不下问题的要害在体制、在政策,即解决体制性、政策性成本问题始终是中心环节,需要在新时期给予高度重视。特别是理顺相关政府机构,强化协调机制,切实改变政出多门、“九龙治水”的状况。
(四)关于物流能力与敏捷供应链管理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逐步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物流在供应链中的特殊性,决定了供应链中整个物流活动过程的能力表现对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决定性影响。所谓物流能力(logistics capability),就是指某特定的物流系统,从接受客户需求、处理订单、分拣货物、运输到交付给客户的全过程中,在响应速度、物流成本、订单完成准时性和订单交付可靠性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在企业或者供应链物流系统中,物流活动由多个物流子系统、多个物流环节、多项物流作业所构成。因此,系统物流能力是各物流子系统、各流程环节、各业务作业能力的综合,而同时,系统物流能力又不是各个子系统能力的简单相加。从物流活动的性质、物流系统的抽象特征和物流能力构成要素的特点三个角度,可以对物流能力的体系结构与框架进行建构。通过对链整体流通能力和最大流通量的计算,可以初步对供应链物流能力的量化进行探讨,并从节点、路线和网络三个方面对物流能力优化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和优化方向进行总结和归纳。
(五)关于供应链剩余与供应链合作机制
企业加入供应链必然牺牲一定的独立性和控制权。供应链管理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在核心企业与节点企业之间形成有效的合作,使各企业有强大的动机不去利用它们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全而谋取私利。供应链剩余概念的出现,可以很好地解释供应链合作机制的形成和运作。所谓的供应链剩余,是指供应链所有企业(包括核心企业和节点企业)形成供应链后的利润减去加入供应链前的利润所得差额的总和。供应链剩余是一个整体概念。根据博弈分析,供应链剩余的存在并合理地分配,是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合作的基础,合作关系的形成不仅要求供应链剩余的存在,而且要求供应链剩余必须在成员企业之间公平、合理地分配。供应链作为一种介于市场交易与科层组织之间的网络组织,对剩余的分配只能是协调和补偿,包括对信息共享、承担风险和控制权的丧失等的补偿。
(六)关于大规模实时配送计划系统的开发
在中国物流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如何提高配送计划的效率问题,如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等,为此需要一个快速高效的配送计划及其系统,以满足社会总需求的需要。针对输配送计划问题的解决,遗传运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的应用已引人瞩目。标准的GA,运用于大规模的运输计划问题时,由于并列度太大,使得并列处理效率变得低下,还有解答遗留的过剩收束问题。此时,要在期望时间内完成符合实际的输配送计划的系统,可以将适用于配送计划工程的GA法的效率进行改善,将2-opt法用于的个体再生成处理、避免过剩收束问题。这样,所有的评价和结果都显示出物流实践中的高效率程度。
(七)关于采购腐败的博弈模型与企业监控策略
采购具有“采购杠杆”作用,对企业利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目前在我国,采购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它正日益侵蚀着企业的利润。通过对利益相关人的博弈分析可以看到:在卖方市场的环境下,供应商销售经理的弱占优策略是接受贿赂,而采购企业的弱占优策略也是行贿。(行贿,受贿)是一个纳什均衡结果;而在买方市场条件下,采购经理与供应商、以及采购经理与采购企业的博弈,在一定条件下,受贿是采购经理的弱占优策略。采购企业的收益取决于监控投入、腐败发生的概率等,为了防止采购腐败,采购企业可以采取监控措施。一般而言,监控投入成本越高,则发现采购腐败的可能性越大。但是,如果投入过高,则会大大降低企业利润,得不偿失。所以就有一个最优监控投入的问题,采购企业的收益函数是监控成本的凹函数,具有唯一的最大值。企业可根据此函数确定最佳监控成本。
此外,物流规划与物流园区的建设问题,现代物流与新型工业化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物流研究与物流实践相结合的问题,物流学科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问题,政府在物流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以及进一步办好学术年会,搞好学会工作等,也是参会代表关注的话题。
四、年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努力方向
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自2002年创办以来,已连续举办四届,吸引力和凝聚力越来越强,但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参评论文数量空前,但有部分优秀作品未能获奖;参会代表人数众多,但地域分布、专业构成以及代表观点还不够广泛;会议形式多样,但不同观点的交锋尚嫌不足;院校和研究机构参加较多,“学术味”有所增加,但企业参加较少,实用性不够强;新人、新作不断涌现,但对于业内知名专家的吸引力在减弱;主题集中还是分散的矛盾比较突出,如何处理评审中短时间和高质量的问题还需要探索,等等。为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学术年会的努力方向,并采取相应措施。
第一,要把学术年会办成中国最具权威的物流学术会议。“中国物流学术年会”是中国物流学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主办的重要学术活动,目标是办成中国最具权威的物流学术会议。这是从首届年会开始就设定的目标和努力方向,几年来的实践也证明,我们正在朝着这样一个目标努力。但就目前情况看,还有相当的距离,还需要继续努力。
第二,增强吸引力,扩大覆盖面。一是积极扩大参评论文的覆盖面。继续采取组织推荐、媒体选送和作者自荐等多种方式,特别鼓励企业和政府部门、中西部地区以及专业作者参评。二是改进论文评审方式。在评委的选择上,要适当增加企业和政府部门以及京外评委,在原有“物流经济”、“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与工程”组的基础上,增加“物流实务”组,使那些实用性很强、但“论文硬件”欠缺的作品能够入选;随着论文数量的增加,采取比例制评选,适当扩大获奖比例。三是扩大收录《中国物流学术前沿报告》的范围,通过全文刊登、摘要发表、观点介绍和获奖论文目录等多种方式,使更多的作者、作品能够入选。四是设立特别贡献奖。对于专业论著、重要研究课题、或在物流理论研究中做出重要贡献的知名专家学者,经评审授予特别贡献奖。五是继续开设组织奖,鼓励单位选送论文。
第三,相对固定学术年会的运作步骤。每年5月到8月底,集中征集论文;9月建立评审委员会,采取匿名、回避方式评委独立看稿;“十一”黄金周,召开评委会推荐、投票决定获奖作品名单;10月10日起,网上公示评审结果;然后,进行文件、《报告》印刷,奖品、证书制作;11月第二个周六、周日召开学术年会。这样,有利于参评、参会作者及早准备,促使学术年会品牌的形成。
第四,培育学术年会的长效机制。通过本次年会,“全国物流研究机构协作网”已经建立,“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制度开始实施,“2006年中国物流学会研究课题”正在征集。采取这些措施,就是为了更好地团结和联合各方面研究力量,提高物流研究的整体水平,为我国物流发展服务,同时,也为提升中国物流学术年会的质量和档次打好基础。
本次年会得到了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大田-联邦快递有限公司、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广东省物资集团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特别是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领导重视,全体动员,为年会成功举办做了大量工作,创造了良好环境,得到了参会代表普遍赞誉。
(中国物流学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研究室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