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纪要
(2007年11月12日)
第六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于2007年11月10—11日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召开。中国物流学会会长何黎明,常务副会长戴定一,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副会长任豪祥和部分兼职副会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党委副书记毛洪出席了会议。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处长吴国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关志成到会致辞。大会邀请了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作了主题演讲。参加本次会议的还有来自全国的学会会员、理事、常务理事、特约研究员,全国物流研究机构协作网成员单位,部分物流企业,及物流研究、教学、咨询机构,新闻单位,韩国和泰国朋友等近500名代表。
本次年会主题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分析研究国内外物流实际和理论研究发展的形势与需求,回顾总结去年武汉会议以来的新成果、新经验,集中探讨当前我国物流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团结组织学会会员和各方面的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研究方向,推进产学研相结合,进一步提升物流学术理论研究的能力和水平。现将有关情况纪要如下:
一、年会概况
本次年会共收到参评论文468篇,涉及全国各地1000多名作者,总字数在500万字以上。经过论文评审委员会评审,共有132篇论文获奖。其中,一等奖10篇,二等奖20篇,三等奖36篇,优秀奖66篇。年会收到“2007年中国物流学会研究课题”59个结题报告,其中20个课题入选“2007年中国物流学会优秀课题”。为表彰在年会论文征集、会议组织等工作中贡献突出的单位,中国物流学会授予25个单位年会组织奖。在本次年会上38名“2007年中国物流学会优秀特约研究员” 受到表彰,聘任了23名第二批特约研究员。年会连续第三年推出《中国物流学术前沿报告(2007-2008)》,主要收录第六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获奖论文60余篇。
年会邀请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在大会作了《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报告》;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IT总监刘闽生代表张建卫总裁作了《中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报告》;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现代物流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缪立新教授作了《国内物流学术研究情况分析报告》;复旦大学现代物流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朱道立教授作了《国内外现代物流关键技术综述报告》。
本次年会首次采取自主申报的方式,设立了13个专题论坛。包括:军事物流与应急物流专题论坛、博士生物流学术专题论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物流新格局、新动向专题论坛、特种物流专题论坛、集装箱多式联运的组织与协调专题论坛、高端物流专题论坛、物流教学及教材建设专题论坛、物流成本管理专题论坛、供应链管理流程与绩效专题论坛、农产品物流专题论坛、中国—东盟、南盟物流合作专题论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与保税物流专题论坛、物流信息化专题论坛等。与会代表自由选择参加,对感兴趣的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会议代表还分别参观了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深圳海关通关口岸、深圳神彩物流有限公司、清华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实验室等地。
二、年会出现的主要学术观点
(一)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的主要成就和有关问题
李德水局长指出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的主要成就:一是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二是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三是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四是工农业生产稳步增长;五是基础设施、基础产业进一步加强;六是对外经济快速发展;七是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八是人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他指出,当前我国国民经济仍然保持平稳快速发展态势。但是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仍然偏快,具体表现在投资增长过快、各项贷款投放过快、外贸顺差过大以及价格上涨较多。这些问题的背后,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因素值得关注,这就是流动性过剩问题。他认为,我们宏观调控对象不光是国内,还有来自国际上的压力。眼光不能光看国内,还要看到国际因素。
(二)中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张建卫总裁指出,一个国家第三方物流发展水平代表着本国物流的发展进程。在全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大力发展以第三方物流为特征的现代物流服务既是推动我国经济质量升级的一条重要渠道,也是我国传统运输物流企业转型的必然要求。我国第三方物流的主要特征:一、总体规模偏小、发展潜力巨大;二、需求的不平衡性较强;三、行业集中度较低。他指出,“十一五”期间,第三方物流发展进一步加快了进程,在服务内涵、经营模式、功能建设等方面发生了深远的变革,呈现出良好发展趋势:第一点,服务链不断延伸、专业化不断加强;第二点,服务范围向金融扩展;第三点,物流行业的整合趋势也非常明显。
(三)国内物流研究的两大特点与三大问题
缪立新教授指出,根据近几年来论文发表情况,国内物流研究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研究规模在扩大。二是研究层次丰富、研究水准稳步提升。2000年以后,随着物流领域研究成果的不断累积、与国外学术交流的增加,国内物流研究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层面,成果水平都有显著的进步。缪教授提出国内物流研究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关于理论创新问题。二是关于理论联系实际问题。三是关于应用创新问题。他指出,中国物流研究者,要多一点理论创新的意识,能站在国际学术舞台的视角去思考问题;要有足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真正理解中国特色,为中国物流界在理论方法创新方面实现快速跨越;能够推出好用适用的实用性技术,通过技术形成新的产业生长点。
(四)我国制造业物流发展的特点
朱道立教授以上海为例说明我国制造业物流发展的特点:一是制造行业与制造物流集聚程度不断加强,制造业物流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二是制造业产业链逐步进入供应链一体化管理阶段,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发展渐成趋势;三是制造业物流不仅向制造业生产加工活动两端延伸,而且向生产加工活动内部拓展;四是电子信息、电子商务、“大通关”信息平台打破制造业物流的行业、区域界限,实现制造业物流一体化运作;五是回收物流、安全物流、环境物流逐步得到重视,促进了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六是制造业物流的区域辐射力不断增强。
(五)我国金融物流管理的特点
朱道立教授提出,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以来难以得到有效解决。我国尚未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和法律环境,风险控制成了金融机构贷款时必须面对的突出问题。中国的很多企业处于全球供应链的末端,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我国制造业在开展全球采购中遇到了金融环境下的采购问题,理论和经验的缺乏,使得企业面临巨大风险。金融物流管理可以有效解决我国企业融资难问题。由于物流活动贯穿企业生产和销售的过程或者贯穿整个供应链,因此,物流企业能够通过掌握供应链中物流活动的信息来了解企业的运作情况,这正是控制风险的重要依据。因而,物流企业和金融服务机构的密切合作能够对融资活动的风险进行控制,这是金融物流管理产生的主要原因。
(六)应急物流与军事物流
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王宗喜教授指出,需要从国家安全战略角度认识应急物流。他认为,应急物流具有时间要素凸现、运作环境复杂、启动程序突然、任务繁重艰巨、信息极端重要四大突出特点。这对应急物流提出四大考验:一是考验应急物流系统的危机意识;二是考验应急物流系统的物流活性;三是考验应急指挥系统;四是考验应急信息系统。王教授指出,要重点搞好四大工程建设。一是应急物流基础建设;二是环境工程建设;三是活性工程建设;四是应急物流智力开发工程。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夏文祥博士从企业战略联盟运用于军事物流领域的客观基础、主要优势、绩效预测方面分析了企业战略联盟的军事价值,提出了军地物流战略联盟的阶段目标和远期目标。
(七)物流网络与供应链的资源整合、协调及共享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徐杰博士阐述了网络化这一物流组织发展的必然趋势,进而提出了“物流组织网络”的概念。她提出:专业物流企业的网络扩张给用户带来的利益是有限的,物流组织必须通过各种途径的协作,使自己融入到更大范围的网络中,实现资源的充分共享,才能进一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
天津大学刘伟华博士认为服务供应链研究正成为供应链研究的新趋势,而能力管理又是服务供应链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因此以物流服务供应链的能力合作作为研究对象的探讨具有创新性和重要理论意义,对于贯彻实施国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要求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他提出以能力协调为中心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管理通过订单任务分配、数量协调、质量协调以及利润分配协调等手段,能够较大提高整个物流服务供应链运营绩效的中心观点。
(八)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物流新动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宋则研究员提出新背景下有三点新格局、新动向值得关注。一是国际分工深化必然导致国际贸易变局、相互依赖加强和经济一体化趋势。二是在总量增加的同时,结构性失衡大量出现,货物贸易顺差、逆差失衡随处可见。三是能源价格上涨,信息技术进步加快。西安朝华管理科学研究院单元庄教授认为,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与现代物流业,出现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新动向、新变动,值得重视和研究。一是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业新的中心;二是世界经济开始走向“新重商主义时代”;三是“新资源经济”崛起。即原材料、能源作为可耗竭性、不可逆性以及低代替性的自然资源,在国民经济特别是工业现代化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单元庄教授认为,正因如此,导致了国内物流发展新格局。
(九)特种物流的发展与专门化人才培养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周艳军副教授指出,特种物流是在物流过程中需要采取特殊条件、设备和手段的物流过程。特种货物运输是交通运输中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危货和大件物流是交通运输中的薄弱环节。特货物流体现了物流高级化的要求,特种货物运输组织与管理正在经历着从初级走向高级,从自发走向自觉,从分散孤立的方法逐渐走向集成完善的发展道路,形成综合统一的学科体系。长安大学董千里教授指出,物流的系统化、专业化理念是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们在当前物流发展现状下无论物流理论实践还是人才培养的一个必然选择。特种物流人才范围包括了危险品物流、食品物流(冷链)、超长、超大件物流、医药物流等,以危险品物流、冷链物流人才需求量大。
(十)集装箱多式联运的组织与协调
大连海事大学靳志宏教授提出集装箱多式联运是集装箱运输的高级组织形式,是实现“门到门”服务的最佳运输方式,多式联运的效率主要取决于整个运输网络各节点以及各运输方式之间的组织与协调。大连海事大学孙家庆副教授阐述了多式联运系统需要四大方面的协调,包括:设施设备协调/技术协调、信息协调、商务协调、组织协调。其中,组织协调起着核心的作用,它直接到整个国际多式联运系统能否最终满足客户的运输需求。大连海事大学李向文副教授提出多式联运系统优化和组织协调是竞争力的前提,多式联运信息协调(信息系统)是实施运作的保障,使通关流程的简化和作业调度优化与决策得以实现。信息系统对多式联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区域多式联运网络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一)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与保税物流
大连海事大学田征教授指出,由于海关监管特殊区域内的企业可享受快速通关、进口货物免税、出口入区货物退税等优惠政策,因而这类特殊区域对以国际市场为主的进出口型企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到目前为止,我国海关已经发展成了四个层次、七种模式的现代海关监管体系。即“以保税港和保税物流园区为龙头、以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区为枢纽,以优化的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为网点”的结构化体系。他指出,随着海关对特殊监管区域和场所“功能整合、政策叠加”最新研究成果及工作实践,海关新型保税监管体系框架初步确立,对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已经逐步形成了“物理围网”和“信息围网”两种监管模式。
(十二)高端物流的定位
对于“高端物流”概念和特征描述,李芏魏等认为:“高端物流是指物品价值相对比较高,物品运输要求比较严格,物流的特殊性需要特殊器材或有特殊限制或特殊服务要求以及特种技术服务或采用高科技手段等因素的物流活动。” 具有“六高两低特征”。对于“高端物流”发展前景和发展对策。王国文博士在分析物流增值的途径基础上,就如何发展高端物流服务提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建议。对于“高端物流”技术和管理。李家齐、高本河通过对比分析中外海关通关过程和国内电子口岸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电子口岸平台建设的关键问题及其相应的解决方案。对于“高端物流”服务体系与运作模式。张卓以山东荣庆物流公司为例,分析了荣庆发展高端物流的途径,荣庆冷链物流的服务要点,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十三)物流教学及教材建设新模式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文振华院长认为,要办好物流教育,必须走特色办学之路。他同时认为,物流教育必须与物流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物流高职院校必须与企业密切合作,物流教学必须与生产相结合,不断拓宽合作的领域,扩大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加快创新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走校企结合、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西安交通大学冯耕中教授剖析了我国当前物流人才培养的弊端及问题,提出了我国物流教育体系的未来发展模式——“大学+职业认证+培训(职业教育)”,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物流教材建设要以市场为需求,适应物流教育发展的形势,建设有利于准确培养物流人才的教材体系。武汉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周建亚院长结合多年来学院的教学实践经验,系统地总结了物流教材建设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提出了“三个转变”和“两个加强”的新观点。他认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他指出,物流教材建设的重点是建设物流精品教材,精品教材要适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
(十四)物流成本管理理论与实践
李雪燕高级会计师全面地讲述了《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GB/T 20523-2006)国家标准及其应用的有关内容。易通交通信息发展有限公司费连才总监从实施的角度,在总结易通物流公司作业成本法核算的经验基础上,对作业成本制度在物流企业应用中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另外,他还对作业成本制度实施的复杂程度和实施成本进行了分析,提出统计方式的作业成本核算是中小型物流企业开展作业成本管理的有效途径。北京邮电大学吴军副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学田军副教授提出了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型,建立了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物流产品或服务的计费策略,通过对作业成本法核算一般模型的改进,使其更加符合企业物流的特点,能更好地应用于物流成本核算与控制。
(十五)供应链管理流程与绩效
综合开发研究院物流管理研究中心王国文主任提出,传统的运输、仓储、零售等物流活动,已经纳入到了供应链的框架之内。传统的仓库的概念,强调的空间利用的最大化。现代的配送中心,强调的配送效率和速度。零售企业作为生产企业的销售渠道,不仅与生产企业是销售代理的关系,还承担着生产企业的市场调查、客户服务、补货计划等方面的义务,与生产企业的工业链战略链接到了一起。传统的生产方式,是粗放的、大规模生产的,将“产品”推向市场。现代的生产方式,是根据客户的订单确定生产和库存计划,并通过供应链管理流程的再造,在流程中产生绩效。企业绩效是由流程来驱动的。任何一个企业的财务指标,或非财务指标,都可以与供应链流程的某个环节或多个环节挂钩。企业要能够应用工具识别流程的优势和劣势,把他们的努力集中在通过流程改进能够产生最多收益的领域,并与同一供应链中的组织分享和比较这些结果,改善整个供应链的绩效。
(十六)农产品物流与供应链发展
针对农产品物流组织发育不健全,导致农产品出现“买难和卖难”的两难悖论。刘伟华博士提出只有具备农产品需求和农产品供给的双向规模优势,鲜活农产品物流的大规模运作才可能切实实现。他认为,发展社区性物流组织、专业性物流组织和综合性物流组织是农产品物流组织创新的可选择道路之一。食用农产品供应链是保证居民消费安全的重要监控环节。北京物资学院刘俐副教授通过分析北京市食用农产品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食用农产品优化与控制的主要措施。农产品供应链是连接农产品生产和消费重要纽带。论坛认为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基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另一种是基于农产品物流中心(园区)的供应链模式。
(十七)中国—东盟、南盟物流合作
泰国社会咨询公司迈克博士提出:大湄公河次区域(GMS)各个国家发展水平不同,中国云南与泰国、中国广西与越南是重要的动力两翼,由于昆曼公路的建设开通,使得泰国成为中国-东盟自由经济贸易区的重要物流通道,泰国物流是中国国际物流的延伸,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云南财经大学莫柏预副教授提出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的构想。她还提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现代物流发展的基本思路。解琨副教授对红河州现代物流发展综合分析,提出红河州现代物流发展总体思路,并提出红河州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大湄公河次区域物流研究中心刘金鑫研究员提出按照交通走廊、物流走廊和经济走廊三个阶段研究GMS南北经济走廊物流发展。他通过昆曼公路沿线物流成本分析、贸易量与货运量分析、货运与GDP增长分析,研究昆曼公路贸易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昆曼公路国际物流合作的建议。
(十八)中小企业物流信息化模式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戚铭尧博士认为,中小物流企业面临着信息化盲区的困境。他们在信息化投资的观念方面也存在一些误区,对于有形的运输、仓储设备他们往往舍得投资,对于无形的软件、流程改造咨询则往往认识不到其价值。同时,物流行业信息标准化缺失严重。多头管理导致物流行业标准化矛盾突出,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企业之间信息格式不统一、接口不统一。缪立新教授认为,要让中小物流企业用得起物流软件,而且是高质量的、面向标准化的物流软件,就必须走物流公共软件平台的道路,也就是ASP模式。戚博士认为,发展物流公共软件平台,要解决好两大问题,首先要解决信息安全问题,其次是平台的功能通用性问题。
三、今后物流学术研究的方向
何黎明会长在大会上对今后的物流学术研究提出希望,要求今后的学术理论研究仍然要坚持来自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原则,同时也要树立好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关系,把实践提出的新矛盾、新需求与已有的研究成果相结合,不断推进物流理论体系的发展。从学会组织的学术研究来看,他提出有以下十个方面应给予特别的关注:
一是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研究现代物流与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二是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研究物流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如何适应并促进制造业、商贸业、农业等各产业的发展。三是从区域经济学角度,研究物流在我国区域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成功的经验和历史的教训。四是从技术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先进适用,并结合中国特色的管理技术,物流运行方式以及物流装备、器材。五是从信息化、标准化角度研究我国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的主要矛盾,分析经典案例,提出应对措施。六是从管理经济学角度,研究物流宏观管理和企业微观管理上的规律性和创新性,提出改善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七是从物流工程学的角度,研究我国重大物流工程项目的规划、建设、营运、管理中的基础理论。八是从比较经济学的角度,研究物流产业在国外的发展,借鉴其先进的技术、理念以及相关的制度、法规,促进我国物流学术研究的对外交流。九是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研究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理论体系与教学体系的框架结构,使其既与国际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十是从一般方法论的角度研究物流规划,运营中常用的基础网络理论,规划建模方法以及各种优化算法等。最后他提出,希望学会能够紧密结合物流研究和实际工作者,加强理论研究,进一步提升物流水平,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为推进物流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