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物流业快速发展,物流运行指标持续快速增长,市场集中度明显提高,物流社会化程度增强,区域物流集聚与扩散趋势明显,物流政策环境得到改善,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我国现代物流业正面临良好的发展势头,21世纪的前10-20年,是我国物流需求的高增长期,物流业拥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有利于改善物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为物流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但是,我国物流业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表现在社会物流总费用居高不下,但物流企业利润率持续下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效率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化的物流需求不足,专业化的物流服务能力不强;物流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挑战;物流业支撑要素缺乏,融资问题成为瓶颈;政策环境已有较大改善,但许多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
近年来,我国物流企业虽然发展很快,但从整体上看,仍面临着巨大的融资障碍。从内源性融资来看,我国物流企业经济效益低下,普遍存在“重消费, 轻积累”的倾向,短期行为比较严重,利润分配中真正用于企业自身发展的资金较少;从外源性融资来看,银行不敢轻易给物流企业贷款,物流企业很难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物流企业并未得到较好的政府技术创新基金的支持。因此,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来源匮乏是我国物流企业融资的主要问题,融资瓶颈成为制约本土物流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掌握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现代物流业融资需求,本课题进行了2007-2015年物流业金融需求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在2007-2015年,我国现代物流业金融资金需求总规模预计76705.01亿元, 其中银行各项贷款总需求31446.93亿元,物流业上市公司市价总值增加的总需求为45258.08亿元,直接融资(上市方式)与间接融资(银行贷款)的增量比例接近约为3:2;银行贷款方面,2007-2015年我国将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投资2.36万亿元,物流基础设施(物流园区等节点设施)建设上投资约3700多亿元,物流企业运营等其他方面的银行贷款需求约为4110亿元。
课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物流行业融资的需求重点主要是物流节点基础设施(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建设和大型物流企业的运营管理。在解决融资问题的过程中,要把握产业发展政策与趋势,以融资推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支持现代物流业中的优势项目和重点企业,积极推动物流行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坚持创新金融服务策略,为不同的物流企业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根据物流业发展的实际,解决我国物流行业融资问题,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实施:第一阶段(2008年-2010年):要大力支持和全面展开物流园区、中心等物流节点建设,重点支持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物流基础设施改善的重要物流园区(中心)等节点设施建设。同时,要重点支持国内符合《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国家标准,列入4A级以上的物流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和并购、信息化建设,运用各种现代物流技术,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第二阶段(2011年-2015年):在“十二五”期间要重点支持关系国计民生且目前仍为薄弱环节的农产品物流、食品物流、冷链物流和医药物流等薄弱领域;要重点支持与物流园区(中心)等紧密相关的交易市场建设;要重点支持新型增值服务领域如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在企业支持对象方面,“十二五”期间要重点支持符合《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的国家标准,列入3A级的物流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和并购、信息化建设等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第三阶段(2016年之后):积极支持国内物流企业在物流产业各领域(如农产品、钢铁、化工、连锁零售、服装、家电、粮食、烟草、医药、危险品等)做深做精,全面提升我国物流企业在国际物流市场上的竞争力。
本课题给出了平台型物流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操作方案,其基本思路为:利用已有的物流园区联盟平台,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牵头发起,按条、块(业务领域+园区企业)结合的方式,构建一家股份制的、有限责任的、物流行业的担保公司。选择10-20家物流领域的龙头企业作为发起人,成立担保公司,后续以此公司为载体开展工作。同时,相关银行可以采取入股方式,参与担保公司组建,也可以采取贷款方式注入资金,使得担保公司的信用进一步放大。
本课题给出了运作型物流企业运营管理的金融支持操作方案,其基本思路为:从创建物流企业贷款平台和担保平台入手,把地方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银行的融资优势以及群众组织的民主监督制约优势结合起来,构建贷款模式的核心要素“两台一组”(贷款平台+担保平台+群众组织)。采取统贷模式、直贷模式和物流贷款分工链模式相结合的办法,对物流企业进行金融支持。
本课题提出了支持物流业发展的相关融资建议,具体包括:1、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鼓励进行资本融资;2、开拓实物型、技术型融资业务;3、完善金融体制,优化金融业务;4、积极探索适合物流行业、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模式;5、加大对物流企业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大力发展银行中间业务;6、建立面向物流企业的发展基金和物流产业的担保体系;7、加强社会(行业)信用评级工作;8、加强对物流基础设施平台融资支持;9、拓宽各种融资渠道;10、多方联手,建立解决物流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综合协调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