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均居全国各省市区前列,知名企业的数量也位列前茅。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畜产品市场化程度,实现转化增值,是内蒙古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从我国国情出发,结合内蒙古的实际情况,借鉴国际及其他省的先进经验,加快对农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以及制定系统科学的政策,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措施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主要研究农畜产品的供应链问题。运用供应链的理论,结合内蒙古农畜产品核心加工企业的状况,优化农畜产品核心加工企业供应链的模式,探寻内蒙古农畜产品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打造与竞争力的提升;同时,提出内蒙古农畜产品核心加工企业供应链发展的保障条件与政策环境要求。
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实现转化增值,是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对于满足和扩大农畜产品市场需求,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增加农牧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依托优势产业,提高加工层次,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品牌,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初步形成了以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的产业化系列,全区农畜产品加工业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
近几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不断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牛奶、羊绒、羊肉、牛肉、马铃薯等特色农畜产品均在全国领先,成为我国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据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资料显示,2006年内蒙古牛奶、羊绒、羊肉产量分别达到880万吨、6792吨、81万吨,均居全国首位。同时大力发展极具发展潜力、成长性好的产业,主要培育壮大粮油、马铃薯、饲料饲草、皮革皮毛、特色生物资源等产业。2006年,全区粮食总产达到170.5亿公斤,创历史新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居全国第三位;油料产量116.8万吨,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三位;马铃薯产量900万吨,居全国首位:目前,六大优势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值已占到全部工业增加值的21%,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已成为全区第三大支柱产业。
“十五”期间,内蒙古培育出一批优质、高效、安全和生态的农牧业名牌产品。鄂尔多斯、鹿王、伊利、蒙牛、科尔沁牛业等13个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品牌。这些驰名品牌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已成为全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的“旗舰”,其销售额占全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额的55%,在全国的优势日益突出。并培育和建设了18个国家级、119个自治区级龙头企业和400多家盟市级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呼和浩特、包头、乌兰察布、呼伦贝尔的奶牛养殖,通辽、赤峰的肉牛养殖,巴彦淖尔的肉羊、粮油、饲草业,鄂尔多斯、锡林郭勒、阿拉善的绒山羊养殖等产业带等特色优势产业带。2006年,农牧民从产业化中实现增收1170多元,约占农牧民纯收入的1/3左右。
内蒙古自治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名牌产品、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群,形成“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群”相互衔接的产业格局。充分发挥农牧产业的聚集效应和区域比较优势,提高农牧产业地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作为产业格局的首要环节——规模较大、经营水平较高的龙头企业农畜产品龙头企业就是首当其冲的,其供应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产业链及产业群的形成和发展状况。因此,对内蒙古农畜产品核心加工企业供应链的研究,尤其是对核心加工企业供应链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课题以乳品、牛肉、羊肉和羊绒等四种畜产品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出了核心加工企业供应链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