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探寻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被提到日程上来。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证明,将现代物流与农业结合,通过利用现代物流的理念及技术,加强对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管理,能够大大降低农业生产和流通的成本,提高农业运行的效率和质量,达到农业增值、提高农业及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因此,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是现阶段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小康社会的一个有效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和完善城乡物流体系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在后农业税时代,我国社会面临着日益突出的两大矛盾:一是经济增长与发展不平衡、资源和环境约束的矛盾;二是广大社会成员的公共服务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产品供给短缺的矛盾。这两个矛盾在农村尤其尖锐。因此,适应社会矛盾的变化,需要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中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建设现代农业战略的提出,有其深刻的背景,即我国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中国经济已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可以通过下面一组数字反映:农业增加值在全部GDP中的比重己从1990年的27.05%下降到2004年的15.2%;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重从1990年的60%下降到2004年的49%;城市化水平从1990年的26.4%提高到2004年的41.8%;农产品供求关系由长期的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业生产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经从保障供给逐步转向适应需求,农副产品的商品率近年已达70%以上;农业的功能也从传统的保障粮食安全转向保障食品安全。根据国际经验判断,这一阶段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
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农业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农地面积大的国家,既注重现代科技对农业的武装,又注重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是以日本、以色列、荷兰等农地面积少的国家,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精细农业,大幅度地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生产率,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但是我国现代农业的建设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不一样,甚至与发展中国家也有很大区别,存在着自身的特殊性。表现在:
①农业人口基数大。我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左右,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在人均收入1000美元时的农业人口比例,加之我国人口增长的不可逆,使我国很难在短时间内转移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②土地(特别是耕地)资源减少不可逆,且分布不均。由于我国人多地少以及城市化、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土地资源减少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同时,由于耕地过于分散,能大片连在一起的极少,使相当一部分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一家一户分散、小规模经营的现状,造成了农业成本高、生产率低、经营风险大,不利于农业的集约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