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是市场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根基,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生产力和社会需求的巨大释放引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企业主体的经营意识、竞争意识等市场理念迅速提高。然而遗憾的是,在一些行业中,信用意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普及,企业信用缺失问题严重,行业整体形象受损,给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带来极大负面影响。这其中又以第三方物流业为典型。
近年来,尽管国内社会物流总额以近30%的速度逐年攀升,但对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需求却明显不足。据有关资料介绍,第三方物流占社会物流总量的比重在美国是57%,欧盟是35%,日本高达80%,但在中国还不足20%。应该说,除了体制、成本、服务功能等方面约束外,顾客对物流供应商信用度的顾虑也是非常关键的。第三方物流是典型的服务性行业,其产品是无形的物流服务,顾客难以在购买前有效识别其质量,而顾客使用物流服务的过程,也就是将物料交付物流供应商、接受其服务的过程,一旦服务结束,即使顾客对服务不满,也不可能要求退换,甚至不能主张拒付买价,因为物流供应商掌控下的货物价值通常远远高于服务价格,因此,顾客在物流市场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对物流供应商信用的担忧只能转化为用脚投票的放弃。从第三方物流的经营模式看,这种担忧也绝非多虑。按照现代物流的供应链经营模式,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为顾客企业提供的不仅仅是一次性的运输、仓储或配送服务,而是一种具有长期契约性质的综合物流服务,国外称之为“契约物流”,合同期限一般为1-3年。由于契约期限较长、业务综合性和复杂性高,加之市场环境复杂,只有建立在高度信任和紧密合作基础上的第三方物流合同才是可行的。因为如果物流供应商失信,提供低质服务,甚至将其顾客的商业机密泄漏或出卖给其竞争对手,那么对顾客企业的损害将不可估量。这也正是当前许多工商企业对第三方物流忘而怯步的关键所在。
更为令人担忧的是,近两三年来,国内部分物流企业的失信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在货运代收货款业务中,运输单位携客户货款潜逃的所谓“蒸发”事件此起彼伏,四川、河南、陕西等省尤重,甚至在一些较大规模的货运企业中也有发生,由此引发了当地行业性的信用危机;某些第三方物流提供商为了招揽客户、排挤竞争对手,不惜承诺以低价格提供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高质量服务,结果实际服务质量达不到,造成客户损失却又拒不承担责任,严重损害了行业整体形象,造成极恶劣的负面影响。
种种信用缺失行为对于受需求抑制在夹缝中谋求发展的中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可谓雪上加霜。信用缺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第三方物流业发展和物流市场繁荣的主要障碍。于是,在全行业乃至全社会范围内,要求构建第三方物流信用规制体系,重塑物流市场信用新秩序的呼声愈发高涨。
二、研究意义
第一,经过20余年的探索、转型和不懈努力,我国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曾长期困扰物流业发展的诸如企业规模偏小、物流资源分散、设施装备落后、服务项目单一等问题均已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其导致的不良影响也得以不同程度缓解。然而相比之下,第三方物流市场的信用秩序仍未得到明显改善,近两年甚至呈现愈演愈烈之势,严重损害了行业整体形象,造成极恶劣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交易普遍化是市场经济的最基本特征,而交易的活跃又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交易双方的信用情况。经济主体只有诚信经营、重合同、守信用,才能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才能不断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市场才能繁荣,行业才能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业正在由起步期步入快速发展期的关键时刻,尽快建立健全行业信用规制体系,重构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信用新秩序,对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课题立意于我国第三方物流行业信用规制体系的构建,深入分析国内第三方物流市场信用发展现状,以全新的视角提出我国第三方物流信用规制体系的优化模式,旨在为现实工作的开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指向。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二,尽管现实发展的需要已经将治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用缺失问题推向了行业发展的最前沿,但理论研究层面却严重滞后。从目前国内研究现状看,大量专著、文献着眼于全社会层面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研究,但在针对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而特定行业(如第三方物流业)迫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必须率先在行业内部建立行业信用体系的现实,相关研究成果却十分匮乏。至于第三方物流业的信用问题,仅有极少几篇文献,且研究深度有限,或是研究内容仅局限于问题的某个侧面,至今尚没有比较系统、全面且理论性较强的研究成果。本课题的研究,将对当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业的信用问题,包括信用缺失的表现、诱因、后果等进行全面梳理和剖析,以社会信用体系理论、政府规制经济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理论等为理论支撑,以系统的、全新的视角勾画出我国第三方物流信用规制体系的总体框架,可以说是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