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针对政府采购和企业采购中,零星物资的采购管理复杂、琐碎、占用时间长的特点,研究了采购卡的管理方式,探讨了采购卡的应用流程。采购卡的应用加快了响应速度、铸就一种新的企业文化、简化采购流程、降低采购成本、密切与供应商的关系。探讨了应用采购卡容易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 采购卡 供应商关系管理 电子采购
零星物资采购一直是困绕企业和政府的事情。零星物资的采购交易次数占到一般企业总交易次数的20-50%,但是交易资金往往不到企业总采购金额的10%。企业往往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处理这些日常的采购业务,但是收效往往不理想。一方面,企业的零星物资使用部门抱怨申购手续烦琐,采购部门的响应速度太慢;一方面,采购部门抱怨每次采购的数量太少,供应商往往不会积极合作,采购次数又过于频繁,占用了采购部门大量人力,而财务部门也因为这些频繁的小额付款不胜其烦。
美国政府的管理与预算办公室(the 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 OMB)于1986年引入一种新的信用卡,称之为采购卡[1]。制造企业完全可以借鉴这种方式。政府部门有关人员被授权拥有采购卡进行小额的零星物资采购,单次采购金额一般低于2500美元。OMB首先在政府的商务部门推行这种采购卡,结果大获成功。于是,OMB于1989年成立专门的综合服务管理部门(the GeneralServices Administration , GSA)在全美政府部门和企业推行该项目。GSA将首批采购卡命名为国际商务授权卡,到1995年,采购卡已经在全国成功推行。到1998年初,全美主要六家银行能够接受这些采购卡,到1998年末,美国政府授权城市银行发行采购卡,并且通过城市银行进行交易。美国的一些大企业也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与银行合作,针对企业的零星物资应用采购卡。
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采购业务流程简单化成为可能,采购卡类似于信用卡,是电子采购的一种工具。持卡人不需要任何审批手续,可以直接向指定的供应商采购,采购过程无纸化,即可以免去向供应商下订单,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协议以及产品的详细运输合同等繁琐的手续而直接采用柜面交易、网络采购或者电话采购等形式向供应商采购。在美国企业中,采购卡是企业与银行联合开发,通过企业的上层采购部门,对基层或者其他部门的有关人员进行授权,让他们能够不通过采购部门,自主地向企业的合格供应商采购本部门所需要的零星物资,一般单次金额也在2500美元以下。有关部门的采购数量、获得的采购折扣、采购金额、缴税情况、供应商的状况等有关信息都能够在采购卡的数据库中采集,通过相应的发卡银行(VISA,MASTERCARD)将这些信息传达到企业的上层采购部门。这些信息还能够实时地直接导入企业的ERP系统中运行,大大简化了企业的采购业务流程。
我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末也以地区为单位,开始推行采购卡。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采购实行集中采购制度,小额物品由各部门采用采购卡的形式直接采购[2]。香港汇丰银行是主要的发卡行,香港1999年在10个部门进行采购卡的试点工作,每张卡的最高限额为2万港元。持卡人可以用采购卡在指定供应商处自主购物,在划卡的同时银行资金也划拨到供应商的帐户上,免去了记帐和支付手续,同时也消除了携带支票或现金潜在的隐患。现在持卡人主要在指定的超市采购,不过与非指定供应商进行交易时,资金同样能够转到供应商处完成交易。香港全面推行采购卡的第一年发放采购卡超过3000张。广东省珠海市政府的零星物资采购管理比较成功,该市与银行合作开发“政府采购银行卡管理系统”,对药品集中采购,对公车定点加油、定点维修、统一保险,定点印刷,办公用品定点采购等项目实行联机交易和实时监控。南京市、广州市、上海市等各地区也以市政府为单位,推行政府部门零星物资的采购卡制度,但是大陆地区往往各自为政,采购卡的指定供应商多为当地的供应商,有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实行采购卡制度后,虽然提高了交易速度,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工作流程,但是整体的采购成本并没有降低[3]。
我国企业于2000年初才逐步接受电子商务,采购卡也是在2000年初才被企业所关注,针对这种趋势,中国工商银行与金贸网络中心2001年底联合推出“牡丹金贸国际信用卡”,该卡能够作为企业电子采购卡,企业不用预付现金,就能从卡中获取一定的易货额度,随时上网采购所需材料。不过多数企业并没有接受采购卡的管理理念,到目前为止,该卡的运用并不成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