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应急物流的产生、涵义和特点做了简要介绍,提出应从保障机制到救灾款项、技术平台与物流中心的建设以及应急物资的采购、运输与储备等方面来构建应急物流体系;建立了应急物流运作流程基本框架,指出应急物流成功运作的关键是加强政府在应急物流组织保障工作中的作用、加强应急物流信息保障系统和交通运输保障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物流;应急物流;运作管理;物流中心
1应急物流的产生
灾害可以分为人为的和自然灾害两类,人为造成的灾害一般是不可预测的,大多数自然灾害也是很难预测的,如地震、火山爆发、山洪、泥石流、大面积食物中毒、突发性传染病等等,即使有时可以预测,因为预报时间和发生时间相隔太短,用于赈灾的应急物资难于实现其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物流过程难于实现。
在世界范围内,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已经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造成了大量的人身和财产损失,1976年我国的唐山大地震,造成数以万计的人身伤亡,给城市以毁灭性的打击。1998年在长江沿岸许多城市爆发的洪涝灾害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大量沿岸人们流离失所。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简称SARS)的迅速蔓延,带来了长时间混乱的医疗物资市场秩序。2005年初在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爆发的海啸夺取了十几万人的生命,同时也造成了数以亿计的财产损失。如何预防、预警以及灾后快速及时和有效处理成为重中之重。
在战争时期,战斗和战役打响前后勤保障物资已有充足的储备,而且有一套完善周密的物流系统和物流计划。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必然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以解决或处理死者安葬、伤者救助、卫生防疫、灾后重建、恢复生产、恢复秩序等问题,否则受灾面积、人员、损失将会扩大,灾害有可能会演化为灾难[1]。
为使突发性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损失极小化,亟需对应急物流的规律、保障机制、运作管理及实现途径等进行研究。
2 应急物流的涵义和内容
应急物流是指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一样,由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程、流速等要素构成,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普通物流既强调物流的效率,又强调物流的效益,而应急物流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物流效率来完成其物流效益的实现。
应急物流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弱经济性和非常规性四个突出的特点[2]。
应急物流体系的建设内容可分别从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和工作流等方面来着手。
2.1应急物流的保障机制
建立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的目的在于使应急物流的流体充裕、载体畅通、流向正确、流量理想、流程简洁、流速快捷,使应急物资能快速、及时、准确地到达事发地。
各级政府应在应急物流保障机制中起到领导和协调作用,从中央政府到地方自上及下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分工明确,管理、协调和管理应急物资的运输、储存和运输,以实现对应急物流的高效运作。
政府应该不断完善与自然灾害相关的法律,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出台新的法律和法规,以保障灾后社会秩序的稳定,并强制性地动员全民参与到救灾中去;同时,规定政府有权在灾害发生时,无条件征用土地、交通运输设施、相关商用和民用建筑,为救灾工作提供时间和空间上的便利,保障救灾物资畅通无阻地运抵事发地。
2.2 技术支持平台的构建
应急物流技术支持平台的构建是发挥处理机构职能的基础和关键。应急物流技术平台包括通信平台、信息平台、电子商务技术平台,应急物流包装技术,装卸运输技术和物资养护技术等,从而有效缩短应急物资的采购和供应时间。应急物流包装技术、装卸运输技术和物资养护技术要充分体现简洁、快速、稳妥、实用、方便的原则。
此外,针对不同的突发事件的性质,还必须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来参与和指导,保证应急物流的运作过程安全、高效、有序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