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区域物流园区的规划布局必须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所决定的物流园区需求以及支持园区运营的物流基础设施条件相匹配。基于这一原则,本文运用动态聚类方法对我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物流园区规划布局数量、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所决定的物流园区需求状况及物流基础配套设施条件进行分析,指出我国现有物流园区省区布局存在着供需结构不合理、物流基础设施不支持园区运营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为我国物流园区的未来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聚类;物流园区;布局分析;方差分析;对策研究
一、引言物流园区是对物流节点组织进行相对集中建设与管理的具有经济开发性质的城市物流功能区域。物流产业发达的德国、美国、日本的实践经验证明,依托于相关物流基础服务设施的物流园区能有效地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改善企业物流服务水平、加快生产流通和原材料购进速度、便利人们消费和生活。由于物流园区的上述性质和功能,过去几年我国各省区一度兴起了物流园区规划和建设的热潮,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全国在运营和规划在建的物流园区数量达207个,其中38%的物流园区投资规模逾10亿元。然而与物流园区的兴建不协调的是,近年来投资动辄数亿元的物流园区建成后却面临着闲置和经营困难的尴尬局面。这些现状向我们提出了以下问题:区域物流园区的规划布局应以哪些因素为依据?我国各省区现有物流园区布局是否合理?如果现有物流园区省区布局不合理,造成该问题的根源何在?解决这些问题又有哪些对策和思路?
二、文献回顾及理论基础
国内外学者对区域物流园区规划布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现有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微观层次的物流园区选址规划研究,主要解决在某一既定区域内确定数量的物流园区最优选址问题。常用的方法包括:重心法模型(Center Method),即选择一个到各个物流服务需求节点总距离最小的重心点作为该区域内唯一的物流园区选址;而对于复杂的多层次、多数量的物流园区选址布局问题,线性和非线性规划模型(Linear and Nonlinear Programming)则更为合适。微观层次的物流园区选址规划将确定结构、确定数量的物流园区合理地设置在某一具体区域内,而物流园区的数量、规模和结构的确定则必须依据对物流园区运作的宏观环境的系统分析。物流园区宏观环境的系统分析是物流园区规划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主要包括物流园区的需求分析和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环境分析两大方面[1]。
在物流园区的需求分析方面,Song & Zipkin[2],Kasilingam[3]的研究表明,某区域的物流园区服务需求由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工业经济状况、商业发展程度与农业运作方式综合决定,范辉政认为发达的区域经济水平、繁荣的工商业和先进的农林业是物流园区发展的必要基础[4],并运用因子分析法确定了影响区域物流需求的关键因素包括区域生产、区域贸易、区域流通作业能力和区域货运量等方面。德国物流园区发展的实践也证明区域物流园区规划应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所导致的物流需求相适应[5]。总结现有国内外相关文献,可以说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确定区域物流服务需求和园区数量的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物流服务需求是物流园区布局规划的基础,而园区的长期运营与所在区域铁路、航线、公路路网密度以及政府配套基础设施的支持密切相关[6]。很多运作良好的物流园区案例都说明了基础设施条件和政府政策支持对物流园区运作的重要性。譬如,在德国物流园区的选址必须满足:至少有两种以上的运输方式,特别是铁路与公路在物流园区选址连接;处于交通枢纽中心地带,各种路网发达且相互衔接,使物流园区网络与运输枢纽网络连接。不仅如此,德国政府还为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为园区入驻企业提供水、电、排水等方面的资助。而日本政府则选择在城市边缘、内环线外的干道枢纽建设物流园区,并对已确定的物流园区日本政府积极加快交通设施配套建设以促进其发展,此外日本政府还对园区和园区入驻企业采取减税和免税的优惠政策。美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家物流园区的案例也纷纷说明了基础设施条件和政府政策支持对园区良好运作的重要性[7]。
现有的研究文献从定性的角度指出了区域物流园区供给布局应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所引致的物流服务需求、区域基础配套设施相匹配,而对三者之间关系进行定量研究的文献目前尚为少见。本文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物流园区供给数量、经济发展水平所引致的物流园区需求和物流园区发展所需的基础配套设施水平这三方面因素进行分析,并将三类聚类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我国省区物流园区布局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从而为我国物流园区省区布局和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