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流通已经从末端产业转变为先导产业,转变流通经济增长方式具有迫切性。本文在阐述流通经济增长方式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商品流通增长方式的现状及问题,并从物流的时间价值、场所价值、流通加工价值的角度分析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对转变流通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最后提出如何提高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建议。
关键词:流通经济、增长方式、物流管理
一、引言
早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就指出:“积极推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强调指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再一次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多年来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有了很大进展,但从总体上看还并未实现根本转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仍然是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具体表现在主要通过扩大投资规模、依靠各种资源的大量消耗去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由此导致效率不高、效益低下和环境污染严重等状况,以及发展本身的不可持续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流通体系,扩大了流通规模。但流通经济增长仍然以粗放式为主,经济效益不高,而且流通产业竞争激烈。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教授提出:“流通已经从末端产业转变为先导产业”。因此,转变流通经济增长方式具有迫切性。
二、流通经济增长方式变动的理论分析
“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型增长”概念于上个世纪60年代从苏联传入我国。在此之前,我国经济学界尽管没有使用经济增长方式的概念,但对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低效率,高浪费现象进行过大量的分析。此后,特别在1979—1980年我国对经济增长方式问题展开了全面深入的讨论,广泛使用经济增长方式这一概念是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之后。所谓的经济增长方式一般认为是生产要素的投入、组合、使用方式,也就是资源的利用方式。经济增长方式是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一定的经济发展战略、一定的经济体制有着稳定的联系、反映特定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经济增长目标的一个经济范畴。对于经济增长方式,目前理论界比较认同的从生产要素投入的角度分类为粗放型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金、资源的投入来增加产品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其基本特征是经济增长由大量的生产要素追加投入来实现,即依靠大量投入资金、大量使用劳动力、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来实现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其基本特征是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由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积累、资源转移、规模经济、学习效应等因素形成的动力推动。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要求流通产业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商品流通增长方式是指商品流通领域中各种经营要素的投入、组合、使用方式。它与我国的国民经济生产力水平、流通发展战略、流通管理水平、商品流通体制等因素密切相关。从流通要素投入的角度看,商品流通增长方式可以分为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型增长。粗放型商品流通增长是指通过增加商品流通资本和人力等要素,以增加流通产值,实现商品流通增长。这是一种费用高、流通环节多、周转慢、效益差的增长方式。集约型的商品流通增长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流通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提高各种要素的使用效率,加快流通资本的周转速度,节约流通费用,以扩大销售量,实现商品流通增长。实现商品流通的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应该注重,依靠商品流通效率的提高,降低流通费用,加快商品流通资本周转,提高流通效率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