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效抑制药品价格的不合理上涨已是刻不容缓的问题。为此,全国多个地区对药品采购模式进行了探索。本文主要就国内外各种药品采购模式进行了比较,试图找出刚开始实施的广东药品采购模式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字:药品采购;价格管理;药品流通;药品采购模式比较
引言
我国政府于2000年初明确提出了进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试点工作。经过几年的发展,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已经成为医疗机构主要的采购方式。但是实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策,触动了药品流通链上某些人的利益,引发社会上的广泛争议。最近几年来,各地在药品采购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关于采购的概念,国际上有多种不同的见解。美国采购学者亨瑞芝在其《采购原理与应用》一书中认为,采购不仅为取得需要的原料与物资之行为及其应负责任,而且包括有关物资及其供应来源,计划、安排、决策以及研究与选择,确保正确缴获之追查,及与接受之数量与品质检验。他认为,采购不应该仅仅是一种购买行为,还应该包括供应来源的选择,以及购买后货物的跟踪和质量的检验。
加拿大学者Michiel R.Leenders 和美国学者Harold E.Fearon在其《采购与供应管理》一书中将采购描述为一种过程。“组织采购是这样一个过程,组织确定他们对货物与服务的需要,确认与比较现有的服务商和供应商,和供应商进行谈判和以其他方式同其达成一致的交易条件,签订合同并发出订单,最后接受货物或服务并支付货款。”[1]
尽管国外学者对采购的定义出发点和内容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却是公认的,那就是采购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购买行为了,它是一个过程,包括采购行为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同样,现代社会的药品采购也应当包括这层含义。
1 国外药品采购管理研究
根据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控制药品价格的经验,建立一个健全而先进的药品采购管理模式需要的不仅仅是价格的控制,还应当包括一个相对应的药品管理监督体系和先进的药品流通体系。下面将就美、英、德、日四国的药品采购管理模式进行阐述。
1.1美国药品采购管理模式
1.1.1美国药品价格管理
由于没有政府强制定价和医疗补偿机制的限制,药企能够自由制定药品价格。尽管是自由定价,政府不会对制药企业进行干预,但是制药企业进行药品定价时并不是毫无限制的。根据国家计委价格司对美国医药市场的考察研究,认为美国药品价格主要通过市场竞争,特别是保险计划的竞争形成。作为利益主体的医疗保险公司不会听任药品价格的上涨,而是积极采取措施控制药品价格。
与此同时,美国的监管体系也很完善,包括FDA和中介组织两种主体,共同构建了一个不仅能保障患者及时得到治疗,还能最低的价格提供服务的医疗保障体系。
1.1.2药品流通体系
美国药品流通体系的特点有:
1.按照消费者购买药品的渠道来看,美国药品零售领域是主要渠道。
2.药品流通环节少而且非常简单,一般药品从制药企业开始只通过一层批发商,然后到零售商或医疗单位,再到消费者手中。
3.采取第三方付费模式。美国的药品福利机构(PBM)是药品费用支付方的代理,但不直接参与产品流通过程。[2]
在这种流通体系中,医生被排除在药品经济利益受益者之外,促成了零售药店的主渠道地位,其最终的的结果就是美国药品市场流通成本低。
1.2英国药品采购管理模式
1.2.1英国药品价格管理
一是对原研制药品,价格管理的具体方法是对销售给NHS的药品实施药品价格调控计划(PPRS)。PPRS利用利润控制代替药品价格的管制。二是对通用药品,英国政府实行最高限价定价的办法,绝大多数通用药品的最高限价采用的是药品补偿目录上的平均价格。
从2004年3月起,英国实施新的通用名药品补偿价格政策,补偿价格根据每个产品的不同含量、包装以及出厂价来定,出厂价由企业确定。政府将通用名药品分成三类,针对不同类型的药品采取不同的降价政策。[3]
此外,英国制订了新的规范以确立医院内医生及医药公司之间的关系,阻断了药品供应商对医生的“后门”,加强了监管的力度。[4]
1.2.2英国的药品流通体系
英国的医药配送体系是非常现代化和高效率的,批发商每天向药房配送2-3次,使得英国国家药品目录上的药品总可得到。正是每天要配送2-3次的竞争压力,才导致了批发商的规模经济。[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