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应急管理的思想和方法,研究了自然灾害发生后,面对应急物资相对短缺,物资需求高度不确定的局面,如何分配有限的应急物资的问题。提出将线性回归分析和案例推理的方法应用于自然灾害物资需求预测。在了解应急需求的基础上,通过灾区聚类分析和应急物资效用系数计算,以应急物资对各灾区群组的效用最大化为目标,以有限的应急物资为约束条件,建立了应急物资优化分配模型。以某台风灾害为例,对自然灾害物资优化分配策略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策略的可行性。
关键词:物资优化分配;应急管理;需求预测;自然灾害
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10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平均每年高达2000亿元。由于自然灾害具有破坏性、不确定性、综合性、社会性、突发性和紧急性等特性,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安全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而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就是在自然灾害爆发前、爆发后、消亡后的整个时期内,用科学的方法对其加以预防和控制,使其造成的损失最小。为了保证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工作协调、有序、高效进行,国家编制了自然灾害类专项应急预案,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但在自然灾害的实际救助过程中,仅靠预案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面对自然灾害过后,应急物资供不应求的局面,如何有效的分配应急物资,使得有限的物资发挥最大的救灾效果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为立足点,对自然灾害发生后的应急物资优化分配策略进行研究。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面,国内外的学者在不同领域、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不少学者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体系和体制进行研究。其中,祁明亮(2005)从实际需求出发,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目前分散在不同领域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明确了应急管理研究的主体内容[1]。张新梅等(2006)对美国、日本和我国目前应急管理体制进行分析,揭示我国应急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的发展对策,并对该应急体制下的应急运作机制做了相应研究[2]。
在突发事件应急系统的建设方面,郑晓军(2006)综述了目前应急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应用,将现有的应急系统分为三类: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急系统,基于人工智能的应急系统和基于多智能体的应急系统[3]。郭泳亨等(2006)结合案例推理(case-based reasoning,CBR)和决策支持系统,构建了基于案例库的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的体系结构[4]。Fiedrich(2000)开发了一个适合强震后搜救的最佳化资源配置决策支持系统,以资源配置最佳化为主要决策目的。整体救援策略目标设定为SAR 时期受灾地区死伤人数最小化[5]。
在应急物资的配送方面,施佑林(2005)针对地震后紧急物资配送的迫切性,以及灾点救援时间与物资配送时间最短的目标,构建一个多目标的灾后抢修工程与紧急物资配送模式,帮助决策单位有效的决定灾害抢修与紧急物资配送的顺序,并在最短时间内找出最佳抢修效益和紧急物资配送策略[6]。Jiuh-BiingSheu (2005)通过模糊聚类和线性规划的方法来解决大规模的灾难救援配送问题,以达到最小化伤亡损失的目的[7]。
从上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包括自然灾害在内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国内学者的研究多从宏观定性以及体制建设的角度论述,研究方法相对简单,研究成果对目前的应急管理工作实用性不强。具体如何进行灾后的快速响应和物资救援,涉及不多。很多学者从运筹学的角度建立了以运输应急物资的时间最短或者成本最低为目标的运输网络模型。但是却忽略了灾后短时间内应急物资有限的情况下,灾后如何确定需求,如何分配物资给灾区需求点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能否用有效的方法解决对于整体的自然灾害应急响应水平起着关键的作用。
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本文的研究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以自然灾害发生后的应急物资分配决策为突破口,以应急物资需求预测为切入点,提出应急物资的预测方法,建立应急物资优化分配模型,从微观、定量、优化的角度研究了灾后有限应急物资的分配问题,以达到最大化的发挥应急物资效用,减少灾害影响和损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