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首  页
    |
  • 关于学会
    |
  • 网上入会
    |
  • 学术年会
    |
  • 学会论文
    |
  • 学会课题
    |
  • 学会报告
    |
  • 学会活动
    |
  • 产学研基地
    |
  • 特约研究员
    |
  • 资料中心
    |
学会介绍 学会章程 会员管理服务及收费办法 组织机构 学会领导 专家委员会 学会年度工作计划 学会文件 联系方式
入会须知 注册会员 理事申请表下载 会费标准及缴纳方式
关于年会 历届年会回顾 最新年会动态 最新学术年会征文 历届获奖名单 特约评委申报 关于分论坛 分论坛申请 历届分论坛
征文通知 征文提交 物流经济 物流管理 物流技术与工程 采购 供应链管理 英文文献
课题介绍 课题通知 课题计划 历年获奖课题 课题申报 课题结题 课题申报书下载 课题延期申请表下载 研究报告格式规范下载 结题报告模板下载
关于报告 中国物流发展报告 中国物流重点课题报告 中国物流学术前沿报告 中国物流园区发展报告 中国冷链物流发展报告 生产资料流通发展报告 中国采购发展报告
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 全国物流园区工作年会 物流企业财税与投融资工作会 产学研结合工作会 中国物流学术年会 日日顺创客训练营
管理办法 产学研基地动态 申请表下载 申请表提交 基地复核 产学研会议信息
管理办法 申请流程 聘任条件 申请表下载 特约研究员相关文件
学会工作动态 物流政策及评论 学术年会论文 学术年会资料 学会报告 会员通讯 领导讲话 学会文件 学会课题 其他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更多...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料中心 > 学术年会论文 > 物流管理 > 2008年
中国现代物流产业竞争态势分析:基于国际化视角
来源: 时间:2012/10/31 9:34:48 作者:李金铠
  

摘 要:当前,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前者主要源自良好的国内经济发展势头,后者则源于后开放时代跨国物流企业的激烈竞争。如何抓住机遇,培养和壮大本土物流企业,提高本土物流企业的竞争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国际化视角,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我国现代物流产业所具备的后发优势与有利环境以及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和竞争劣势,并在分析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和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的主张和建议。主要创新和独特之处如下:

1) 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本文以国际化的视角,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避免了国内同类研究中往往只立足于本土和国内环境来研究我国物流企业的缺陷。

2)在研究内容上:既分析我国本土物流企业的后发优势和机遇,又着重分析与国外跨国物流企业相比存在的竞争劣势;既从宏观上分析,又从微观上分析;既研究国内物流企业,又研究发达国家的物流企业。因此,研究结论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避免了国内很多研究的泛泛空谈。

    3)搜集并参考了大量的国外数据库资源、研究报告和文献资料,增强了研究结论的说服力。

关键词:现代物流;竞争态势;国际化视角

 

一、引  言、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作为我国先导产业的物流业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规模迅速扩大。2007年,社会物流总额为75.2万亿元,同比增长26.2%;全国物流业增加值为16981亿元,同比增长20.3%,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17.6 %,占GDP的6.9%。[1]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产业后发优势明显,发展速度较快。根据Datamonitor(2006)[2-7]9的统计数据[1],我们制作出图1,对2001-2005年世界主要区域(亚太和欧洲)以及主要国家(美国、中国、日本)的五大主导产业物流市场份额的增长情况做比较:


[1]在Datamonitor的调查和研究当中,物流市场份额主要包括零售、医药、汽车、高科技和消费电子业为主体的五大产业市场。其中亚太市场包括中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韩国和台湾六个市场;欧洲市场包括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比利时、丹麦、瑞典、芬兰和挪威共十一个国家。

需要[2]积分

阅读全文

关于我们 | 媒体互动 | 站点留言 | 友情链接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地 址: 北京市丰台区丽泽路16号院2号楼铭丰大厦1601(100073) 电 话:010-83775681 E-mail:CSL56@vip.163.com
Copyright 2000-2019 in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网络事业部
中国物流与采购网:京ICP备05024070号 中国物流联盟网:京ICP备05037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