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机制不完善等原因,政府采购中寻租行为时有发生。寻租行为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采购质量的下降和社会风气的腐败。因此,怎样监督和防止寻租现象的发生尤为重要。从政府和采购人员成本收益角度分析,构建完全信息下政府与采购人员的单阶段和重复博弈模型,得出影响政府采购监督效率的因素和最优决策方案,对采购中会出现的两种情况进行进一步分析,为政府治理寻租现象提出更合理的方法和监管思路。
关键词:政府采购;寻租;收益矩阵;博弈分析
0 引言
政府采购(Government Procurement)是指国家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近代规范的政府采购起源于18世纪末,经过200多年的发展,西方国家己经在政府采购各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地研究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政府采购制度体系。1995年,上海市财政局首先开始试点政府采购,1998年扩大试点,2000年起在全国铺开1998年政府采购规模为31亿元,全国政府采购规模年增长率达11%,2010年,我国政府采购规模突破8422亿元。全国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的采购规模约为6000亿元,占全国采购总规模的75%左右。
政府采购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利益集团参与设租与寻租。在我国,据估计,20世纪90年代,寻租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消费者福利损失平均每年在9875亿-12570亿元之间,占全国GDP总量的13.2%-16.8%。寻租具有巨大的外部负效应,严重影响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将造成极大的社会资源浪费,市场竞争秩序紊乱同时降低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采购人从分散采购中获取巨额的回扣往往达到采购标的额的20-30%。
国内外相关领域内的学者对于政府采购中寻租行为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政府采购寻租研究可追溯到Forties(1929)分析了政府集中采购的优缺点和政府采购官员选拔与考核的问题[1];布坎南提出了公众监督的设想,希望从制度上防止政府采购腐败行为的发生[2];Mckinney(1995)提出政府采购腐败行为根源在于政府采购官员和采购代理公司雇员中的利益冲突同时他主张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进行防范和治理[3];Warchus(2001)指出电子商务应用到政府采购中将有效阻止寻租行为的发生,提高政府采购的效率和可信赖度[4];Chaudhry和Garner(2007)寻租会造成创新阻塞和阻碍经济增长,政府决策起到重要作用[5];Ignacio(2011)通过实证研究有力证明了寻租阻碍经济的增长以及会产生其他负面影响[6]。国内学者围绕政府采购寻租行为产生原因及治理对策展开研究,主要包括:张莹(2000)通过博弈论的分析工具,剖析公共采购招标过程中的寻租现象[7];于明奎和陈龙(2006)分析政府采购中设租、寻租行为产生得出寻租的内在动机、原因及发生的条件[8];刘清恩和赵树宽(2006 )利用委托代理理论分析政府采购中寻租的成因[9];谢媛媛和杨兰蓉(2005)阐述政府采购过程中寻租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指出政府采购电子化是解决政府采购中寻租问题的有效途径[10];后小仙(2007)从静态和完全理性人假设下进行三方博弈分析并构建了反寻租目标体系[11];仓平等(2010)在三方静态博弈收益矩阵基础上构建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对采购方和监管部门的行为策略研究并提出相应监管对策[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