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鲜活农产品在价格和成本上存在比较优势,然而其出口量占总产量的比例非常小,无论从硬件设施还是供应链的协作管理上看,我国的鲜活农产品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日本的鲜活农产品已普遍采用采后从预冷、整理、储藏、冷冻、运输等规范配套的供应链一体化协调运作的流通方式,其卓有成效的运作管理经验值得借鉴。研究我国鲜活农产品保鲜供应链的协调管理,依照中国实际合理制定鲜活农产品保鲜供应链协调管理的战略及运作策略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快改革保鲜市场的管理流通体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分散可能的不安全风险,促进农业尽快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鲜活农产品保鲜供应链的协调管理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具有横向竞争的鲜活农产品保鲜供应链之间的协调机制、协调方式及过程;保鲜供应链上的库存与服务水平的集成优化方法;鲜活农产品供应商管理库存(VMI)方法的建模与优化;保鲜供应链中制造过程与营销整合的策略;面向保鲜供应链的大规模定制策略。
关键词:鲜活农产品;保鲜;供应链;协调;管理;日本
鲜活农产品保鲜供应链是指在鲜活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各环节中综合应用各种保鲜技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其质量地一个产业链。鲜活农产品保鲜供应链管理则是通过应用各种供应链管理技术与方法以保证各环节的协调性、高效性和经济性。鲜活农产品保鲜供应链物流模式如图1[3]所示。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及良种良法的普及应用,我国农产品种类不断增加,总量大幅度提高,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农业生产国。鲜活农产品已成为中国农业经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1 现状分析
由于鲜活农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目前中国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的价格大体上相当于国际市场的1/8—1/5,生产成本普遍低于日本,蔬菜生产总成本是日本的20%,劳动力成本仅相当于日本的15%,宽皮柑桔的生产成本仅为日本的1/20,无论价格优势或成本优势都很明显。预计今后日本高昂的劳动力费用将导致鲜活农产品的竞争力逐步减弱,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廉价的劳动成本将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同时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市场潜力也为中国的鲜活农产品发展带来新的发展空间。日本是中国鲜活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运输距离近、消费习惯相似,也为鲜活农产品出口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中国蔬菜、水果的出口量分别占生产总量的1.2%和1.9%,因此中国的鲜活农产品应充分发挥自己潜在优势,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实现从生产大国向产品出口强国的转变[1]。
然而,自从上世纪80年代初供应链概念传人我国以来,供应链管理在我国诸多行业尽管得到了大规模的快速发展,但是我国保鲜供应链的发展现在才刚刚起步[2]。由于鲜活农产品不能长久存放,到货存货安排十分讲究,要求周转快、管理科学,达到应有的鲜活标准;而国际市场范围大,世界各地气候变化多样,在运输途中有时要经过不同的气候带,从而加大了农产品的保鲜难度。我国目前鲜活农产品储运手段还比较落后,鲜活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欠缺、保鲜加工水平较低,农产品加工量只占总产量的25%,加工产值只增加30%左右,远远达不到发达国家农产品深加工比例占农产品总量的平均水平为1∶1的比例,这对我国农产品出口是一个很大的压力。诸多出口环节上的服务落后,主要表现在农产品的储藏运输设施不足、手段落后;农业市场体制不合理,规章制度不健全;保鲜供应链各环节上存在着物流利润和风险不均衡分担分配的问题;鲜活农产品主要是供应给内向型农业,没有形成集产、供、销一体化的链式供应链,这直接导致鲜活农产品产后损失惊人[4]。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出口的效率和质量,降低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如何将产后贮藏保鲜技术与供应链管理方法有效的结合起来,如何延拓鲜活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即探讨鲜活农产品保鲜供应链的协调管理及运作策略已显得越来越需要和迫切,是摆在我国农业面前的严峻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