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外包是企业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整合外部技术资源,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研发速度的一种新型研发模式。研发外包模式的划分、测度及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乃是各外包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技术、战略、创新性角度划分效率型和创新型研发外包模式,引入R&D外包强度指标,并对研发外包模式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效率型研发外包模式下,研发外包的强度越大,企业创新绩效越高。而在创新型研发外包模式下,研发强度与企业创新绩效呈倒U型二次性曲线相关关系,当外包强度超过一定阈值后,强度越高,创新绩效越差。本研究为我国学者进一步挖掘研发外包理论与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研发外包;外包强度;创新绩效
哈佛商业评论将外包称为过去75 年最重要的管理思想之一。随着外包业务的不断扩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把一些重要业务(如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部分或完全外包给其他组织,逐步形成了研发外包的创新模式(方厚政,2005)。研发外包以一种开放动态的技术创新模式融入全球化经济链条,并成为技术创新领域的研究热点。在2008 ICC-IEMC、2008ICMIT国际技术创新管理会议上都增设了R&D Outsourcing 主题,国际期刊R&D Management 于2009年出版一期专刊,重点探讨研发外包的模块化运作、知识管理、组织模式、网络配置等问题。
目前研发外包的理论研究大都沿袭外包的框架,主要立足于:(1)研发外包的前因(antecedents) 研究,即“为什么”进行研发外包,如研发外包的动机、形成与发展、特点、优势劣势等问题(Jeremy Howells,2008);(2)研发外包的后果(output)研究,即采取研发外包后企业如何管理和运作,如研发外包中的关系契约、关系治理、供应商管理与评估、风险管理等问题(王安宇,2007);(3)研发外包的实证(empirical)研究,主要集中在软件产业、制造业、生物医药等产业,大都从宏观层面,研究其外包动因、环境和政策(Gilley,2000;苏敬勤和孙大鹏,2006)。
而研发外包究竟有哪几种典型模式,如何测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如何?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的分析与探索。因而,本文在综合剖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研发外包模式、测度模型进行梳理和评价,并以软件行业、汽车制造业、医药行业为例,探讨了R&D外包强度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为R&D外包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
1. 研发外包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技术进步、价值链的改变,企业的研发活动变得越来越外部化,由原来的内部研发、供应商参与产品研发、合作研发,逐步发展为研发外包。早期的技术合作与联盟、医药公司新药产品的研发外包、欧美大公司向印度企业外包的软件设计开发项目,以及在台湾地区兴起的DMS(Design Manufacture Service)模式和EMS(Engineering Manufacture Service)模式等均是研发外包的雏形。
企业研发外包的模式有单维度和多维度两种划分方法。单维度划分中最典型的是Gilley & Rasheed (2000) 根据外包业务重要性,将企业的业务划分为核心业务外包和边缘业务外包模式。其后,Anold (2000)根据业务与企业核心能力的相关性将外包划分四种:企业核心业务外包、与核心业务密切相关的业务外包、支持性业务外包和可抛弃性业务外包模式。Tomas, Espino & Victor (2006) 从资源观角度提出核心业务、互补型业务和非核心业务外包模式。徐姝(2006)根据研发的复杂程度,分为基础研发外包、早阶段研发外包和高级开发外包。运用多维度划分的如Balachandra & John (1997)从技术(熟悉或不熟悉)、市场(新或旧)和创新(渐进或突破)三个维度将研发外包划分9种模式;科恩和扬(2007)则从资源整合和企业战略角度,将研发外包分为效率型、增强型和转变型。这些维度为研发外包模式的划分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以上学者的各维度划分,在借鉴R.Balachandra(1997)、琳达·科恩 阿莉·扬(2007)分类基础上,本文从企业战略、技术和创新性角度将研发外包模式分为以下二种:效率型和创新型。在效率型(或业务型)模式下,企业目标是降低成本;研发外包技术为成熟技术,创新性较低;创新模式下,企业注重开拓新市场,转变商业模式,研发的技术是前瞻性、未来技术,具有较高的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