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物流人才的人力资本成本——效益的经济学分析入手,分别站在人才和企业这一对主体的立场上,对各自的成本收益及其行为选择进行了理性的分析,分析阐述了物流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之间相互制约的“贫困循环”问题,即在我国当前的物流人才市场中特殊的供求状况会导致人才整体素质的逐渐“贫困”和企业发展规模速度的逐渐“贫困”。
关键词:物流 物流人才 教育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物流行业也是发展的红红火火。面临着“第三利润源”的诱惑,各路物流大军纷纷吹响冲锋的号角,究竟鹿死谁手,何人能够入主中原,雄厚的资本、先进的技术、超前的理念固然是重要条件,但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仍然是人——物流人才。我国的物流人才市场存在着特殊的供求关系,供需矛盾凸显,处理不好二者的关系,直接影响物流行业的发展,并且反过来制约人才的培养;没有人才,物流企业就没办法发展,“鸡生蛋,蛋生鸡”,就会陷入“贫困循环”的怪圈。
一、当前我国物流人才的供求分析
截止至2005年,全国共有109所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31所院校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经过对这些院校的物流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及其培养实践的综合考察,现在我们高校培养的物流人才具备如下的知识能力结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知识;信息、网络技术、运筹和系统工程等方面知识;计算机、外语等基本技能,物流专业知识。
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侧重培养具备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等较强实务运作能力的高级现代物流管理人才。教学计划中设置必修课、选修课、实验和实践环节。物流工程则是物流和物流系统向软硬科学相结合的工程模式进行转变的新的学科,该专业人才主要是对各种物流系统进行规划、分析、优化和评价,以及对物流信息系统进行建设,对新的物流管理技术和设备进行开发和应用。
按照目前的培养计划要求,应该说当前高校物流专业教育学科设置培养结构基本合理,辅以实验室教学和物流师等职业技能培训,可以培养出企业需要的物流人才。但事实并非如此。首先,物流专业属于“新生儿”,2000年教育部批准北京物资学院第一家开设物流管理专业,2001年批准大连海事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开设物流工程专业,“长兄”不过5岁,“幼弟”刚满四龄。虽说借鉴了国外物流的先进经验,但毕竟和我国具体实践相差甚远,师资队伍、教学水平、科研能力都有很大的差距,直接影响到毕业学生的质量。发挥“后发优势”搞好物流专业,任重而道远。其次,物流学科的综合性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素质,掌握的知识既博又专,从现在物流专业招生情况看,生源条件不能很好的满足。再次,任何一所院校都不可能培养出适合于物流行业所有环节的人才,必然有所侧重。从目前的实际来看,由于各校原有基础不同,培养各有侧重,但总体上仓储、运输等传统方向上较强,缺乏综合性高层次人才培养,思路局限于传统模式,未能与国际物流人才标准接轨。因此,高校物流专业建设改革刻不容缓,势在必行。最后,物流是一门实践性学科,目前我国物流企业自己还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不能给物流专业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可供借鉴的经验案例不多,兼之我们强调物流专业学生的高起点培养,因此我们所学的来自国外先进经验的很多知识得不到实践的机会,理论和实践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