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供应链组织柔性和供应链产品柔性两个层面对供应链柔性展开分析。构建了供应链柔性协调机制模型。提出了供应链成员变动机制、信任机制、界面融合机制、知识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决策机制等面向供应链组织柔性的一系列供应链协调机制;提出了信息共享机制、柔性制造机制、柔性配送机制、柔性库存机制等面向供应链产品柔性的一系列协调机制。
关键词:供应链;柔性;协调机制
一、引言
当前,除极个别的垄断性市场(如能源)还处于卖方势力主导外,其他市场基本上都已经转变为买方市场。随着市场控制势力的转移,消费者由被动接受标准化同质化产品,改为主动定制个性化差异化产品;并且由于信息获取的方便性和生活节奏加快,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和容忍度大大下降,一旦不能方便的得到某品牌产品,就会选择其他品牌。市场环境、消费者偏好及购买行为的变化决定了企业的竞争环境,竞争实质已由质量、价格、服务上升为反应速度、动态应变能力之间的竞争。在这种竞争环境下,企业想靠单打独斗获取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必须采用联盟等方式参与竞争。供应链作为一种联盟形式,它的出现符合市场、客户及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要求。甚至有学者指出,“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1]
供应链可看作包括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等多主体的松散联盟,其运作过程包括多个环节。多个利益主体的链条结构、多环节的运作流程产生了复杂的商业关系。随着复杂性的增加,供应链整体对外界不确定性的反应开始下降。研究表明,即使一个极简单的供应链系统也会产生非常复杂的行为。[2]为降低供应链内部各独立决策主体之间的内耗成本,提升供应链对基于时间的竞争环境的适应性和反应速度,消除供应链内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的影响,人们将柔性理念应用于供应链的运营管理。
二、供应链柔性的定义及其分类
(一) 供应链柔性的定义
对供应链柔性的界定迄今仍十分模糊。Leeuw and Volberda[3](1996)将柔性看成是一个二维概念:①柔性被看成是一个管理任务而且涉及到有关控制环境能力的扩展性。即组织被界定为一个控制机体而环境作为一个目标系统,因此柔性意味着成功控制环境的能力;②柔性被认为是一个组织设计任务而且涉及的是来自于环境的组织控制性,即环境被界定为一个控制机体而组织被看成是一个目标系统,因此较高的柔性与来自于对环境的较低控制是相对应的。Jaikumar (1986)和Shi (1999)[4][5]在对柔性的界定中超出了技术层面的局限,而更倾向于柔性涵盖管理功能的柔性定义。他们认为,柔性是一种机能,这种机能既含有技术成份,同时也包括如何有效地管理成份在内。Slack(1983)[6]也曾从管理的角度分析了柔性,认为柔性必须在生产目标中加以考虑。生产的目标就是为顾客服务,而为顾客服务表现为推出所需新的产品,为此他将柔性划分为新产品柔性、产品组合柔性、质量柔性、产量柔性以及交货柔性五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