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现状,指出了高职物流人才培养中存在的教育模式落后、教育内容系统性差、教师队伍质量不过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措施。同时本文讨论了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在明确了培养目标的情况下,作者对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同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案,为国内高职高专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可借鉴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育模式;物流人才
引言
世界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陆续开展物流高等教育,广泛开展研究生、本科生和职业教育等多层次的教育形式,现已形成比较完善的正规教育和非正规培训相结合的物流教育体系,能够有效地满足物流人才需求的多样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外物流行业协会和有关高校都十分注重开展物流职业教育,课程涉及整个供应链的全过程,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课程描述和课程大纲,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能够使学员有针对性地选择所需课程。尤其是美国和加拿大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广泛开展物流职业教育,培养物流管理专业的专科生。反观国内的物流教学,特别是高职物流教学,发现我们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经常面临同学们对物流专业就业的担忧:“老师,我们毕业后在物流企业可以做什么?”“我们没有实际操作经验,怎样可以进入物流公司?”等等。这些问题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们的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描述和课程大纲的针对性不强。而我国物流现代化目前处于起步阶段,物流人才需求旺盛。据权威机构调查表明,我国目前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为600余万人,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到2010年需求为10万以上,上海政府将物流管理人才列为十二类紧缺人才之一。另外,随着企业物流意识的增强,有近75%的企业考虑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种种现象表明,物流人才是社会急需的人才,而就目前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来看,似乎很难满足物流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基于目前国外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以及国内在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将对国内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1、我国高职物流专业人才教育的现状分析
国内物流概念的引入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后期物流企业开始迅速发展,而2000年以来高校物流专业教育正式起步,从概念引入到物流教育的正式起步,时间仅仅20年余[1]。目前物流教育虽然受到多数高校和职业院校的重视,但由于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手段落后,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比较低,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鉴于物流专业环节多、系统性强、科技含量高、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等特点,学校的物流教育既应该注重物流理论的传授、把握物流发展的脉搏,更需要注重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在培养学生时务必建立面向市场的、可操作性强的物流实验室,使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理论,在实践中发展理论。与市场需求人才的目标相比,目前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明显落后,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