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学、合理地组织粮食物流对降低粮食流通成本,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本文从分析粮食物流特点入手,阐述了目前我国粮食物流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依据加入WTO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并结合我国粮食生产、流通的客观实际提出了实现粮食物流科学化运作和管理的具体构想。意在对符合我国粮食流通规律和产销特点的粮食物流新格局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粮食物流 粮源配置 流通效率
粮食物流是指粮食从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到销售服务的整个过程中的实体运动以及在流通环节的一切增值活动。它是涵盖粮食运输、仓储、装卸、包装、配送、加工和信息应用的一条完整的环节链。粮食物流在全社会物流中占有较大比重,粮食物流的组织是否合理不仅直接影响到粮食流通费用支出的大小,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财富是否能够节约的问题。科学合理地组织粮食物流对降低粮食流通成本,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市场经济体制下,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粮食生产和流通状况均发生了重大变化,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学习、研究市场经济和国际粮食贸易方面的理论、规则,依据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WTO相关规则并结合我国粮食生产、流通的客观实际,提出实现我国粮食物流科学化运作和规范化管理的具体举措,以更好地指导业务实践,促进符合我国粮食生产、流通规律和产销特点的粮食物流新格局早日形成。
一、我国粮食物流的现状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政府和粮食管理部门对搞好粮食物流工作极为重视,无论是在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组织粮食物流上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保证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对粮食商品的需要,形成了目前的粮食物流格局。
1、从粮食物流设施看,一是初步形成了现代粮食仓储体系,为粮食商品顺畅流通创造了条件。全国现有粮库近3万个,总仓容2.9亿多吨,其中有效仓容2.4多吨,简易仓容1600多万吨。粮食仓容不足、储粮压力大的矛盾得到了初步的缓解。二是粮食流通基础设施设备的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在整个粮食流通中,粮食的收购、储存、运转、装卸、清理、计量、包装、品质检验等相应设施设备的配置不断得到改善和完善,环流熏蒸、机械通风和粮情检测等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全国现有粮食专用运输汽车1.1万辆,拥有L18新型散装粮食专用车皮2000多辆,全国专用散粮接收设施能力9.3万吨/小时,专用散粮发送设施能力10.1万吨/小时,散粮专用设施的布局也比较均衡,促进了粮食流通“四散”率的提高。三是粮食加工设施体系比较完备,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初步形成了面向市场、各具特色的产业布局,并出现了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实力的产业化龙头粮食加工企业,加工装备和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对改善粮食种植结构,促进粮油新产品开发,提升粮油产品档次等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2、从粮食库存控制和管理看,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和有关部门都非常关心粮食储备工作,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安排了多项科技项目来解决粮食储藏过程中的技术难题。经过科学技术人员的探索和总结,提供了大批的新技术、新工艺(如散粮装卸技术、粮食品质检测与粮情监控技术、散粮运输计算机模拟及自动控制技术),制定发布了一系列国家和行业标准,使我国的部分储粮技术水平进入了世界的先进行列;研究开发了适用于我国国情的一批粮仓机械输送设备、清理设备、烘干设备、冷却设备等,达到了国际同类技术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一些空白,替代了进口,也为粮食储备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按照 “安全、经济、有效”的保粮原则,广泛采用和推广低温、双低(低温、低氧)、三低(低温、低氧、低药剂量)、机械通风、粮情电子检测、化学防护、粮食烘干等保管技术,并逐步向绿色储粮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