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各类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和大规模疫病的频繁发生,特别是类似汶川大地震的爆发,应急物流已成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关应急物流的理论研究也在逐步深入。本文阐述了应急物流的概念、产生背景,论述了应急物流中有关保障机制的建立。
[关键词] 应急物流;保障机制 ;汶川大地震
一、引言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其强度和范围都超过了唐山大地震,通往四川汶川县所有的交通全部中断、通信受阻,使汶川成为了一个孤岛,城内数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为了争取有效的时间把埋在废墟下的受灾群众救出来,急需打通救援汶川的物流生命线,让救援人员和物资在地震救援的黄金72小时内快速进入汶川拯危救困。这全面考验中国的应急物流,只有依靠完善的应急物流机制才能从危机走向生机。
所谓应急物流,就是指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它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非常规性以及弱经济性等特点。
二、应急物流的产生背景
当今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全脆弱并存,现代社会对安全保障体系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突发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天灾”,决策失误、恐怖主义、地区性军事冲突等“人祸”时有发生,这些事件有的难以预测和预报,即使能预报,但由于预报时间与发生时间相隔太短,应对的物资、人员、资金难以实现其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
我国属于自然灾害高发国家,突发性自然灾害对我国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的破坏。我国每年因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非正常死亡超过20万人,伤残超过300万人,
经济损失计6500亿元人民币,约占GDP的6%。
从唐山大地震、2003年SARS和2004年 “禽流感”到近年频发的矿难,2008年雪灾、手足口病、5·12四川汶川大地震,这都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必然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而应急物资的运送迫切需要社会的物流体系发挥其应急功能。如何有准备的面对自然灾害,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类悲剧发生的可能性和有效应对各类灾害,最大限度的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最快的速度恢复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尽可能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各类损失,是任何社会要面对的首要问题,也是任何政府要面对的首要任务。
三、应急物流保障机制建立
应急物流的实施往往需要紧急调动大量应急物资,建立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的目的在于使应急物流的流体充裕、载体畅通、流向正确、流量理想、流程简洁、流速快捷,使应急物资能快速、及时、准确地到达事发地。有了应急的长效保障机制,我们就能赢得主动。
1.应急信息公布的保障机制
信息的及时收集和传递是应急物流保障,也是有效救灾的重要手段。实事求是而又及时公布突发事件的信息,是政府对社会、公众负责任的体现,有利于缓解社会的紧张氛围,这也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广大公众历来对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特别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突发事件十分关注,封锁消息往往会适得其反,引发谣言。相反,政府信息越公开越透明,谣言就会无处藏身。国家地震局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十几分钟后就发布了正式的地震消息,这无疑是信息公开的典范。第一时间公开信息是减震良方,有利于保证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