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业物流模式包括自营物流、物流外包,物流协作三种,每种物流方式产生不同成本和费用。本文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分析了企业选择总成本最低的物流方式,运用威廉姆森的的启发性模型界定了三种物流模式的边界。并且分析了物流外包从随机契约向战略联盟的发展趋势,导致了物流从1PL、2PL、3PL到4PL的纵向一体化演化。最后,用所得出的结论论证了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阶段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 交易成本; 物流; 自营物流 ;物流外包 ; 物流协作;供应链
对生产企业来讲,产品纯生产的时间只占全部生产流程总时间的10%,而物流时间占90%;一个产品的生产成本只占10%,而采购与物流成本占90%;生产的利润只占总利润的10%,而物流与销售利润占总利润的90%。由于物流占有企业的大量成本而一度被看作是企业的包袱,随着现代物流理念的出现,物流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企业越来越重视物流管理,把物流看成企业新的利润源泉。为了降低物流成本,企业开始审视物流活动的组织模式。企业的物流组织模式有企业内部自营物流、物流外包和物流协作三种,本文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分析企业如何选择物流模式,及随着物流外包的发展物流向纵向一体化演化。
1 交易费用理论对企业边界的解释
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书中开创性地提出交易费用这一全新范畴,弥补了新古典企业理论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终极目标,忽视制度因素作用的既笼统又脱离现实的分析缺陷。交易成本理论揭开了企业的“黑箱”。科斯对交易费用的解释是运用市场价格机制的成本。也就是说进行市场交易并不是如正统的完全竞争理论所假定的那样, 价格信息为既定的并为所有当事人所掌握。相反, 价格是不确定的、未知的, 要将其转化为已知, 是要付出代价的。同时, 市场交易过程并不总是顺利的, 因为交易人之间常会发生纠纷、冲突, 因此就需要谈判履约, 甚至诉诸法律, 所有这一切都要花费一定的交易成本。因此,“通过形成一个组织, 并允许某个权威(一个‘企业家’) 来支配资源, 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1)。同时,企业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也有一定的管理费用。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复杂程度提高,企业的管理成本也会逐步增加。所以,科斯认为企业与市场是一种对等的、可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的扩大将受制于交易费用的增加,而企业的扩张同样也会带来自身组织成本的增加。因此,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实际是由企业内部的组织成本和外部市场交易成本的比较决定的,企业的最优边界定位在边际组织成本等于边际交易成本的均衡点上。
科斯首创交易费用理论, 但他并没有就此深入下去, 也没有给予交易费用的明确界定。其后, 威廉姆森等许多经济学家对交易费用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威廉姆森将企业的组织费用和交易费用扩大到了企业运行所能涉及到的一切活动领域,其中包括到企业和市场作用时可能花费的一切交易成本。威廉姆森把交易费用决定企业边界的因素划分为两种,一是交易因素,是指在交易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发生的一些费用,比如收集信息费用、交易技术费用和签约谈判费用等,属于有形的和客观的费用;二是人的因素,是指由于交易主体的自利决策而产生的一种“人为”消耗。包括决策主体的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倾向和敲竹杠危险,资产专用性和套牢风险。他特别强调资产专用性对组织形式的影响。只有通过适当的制度和合约安排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的因素的交易费用,因此组织的存在是必要的。威廉姆森对科斯“市场与企业是完全充分替代”的观点作出了修正,提出市场与企业一定程度上存在替代关系,但由于各自存在一些“独特功能”,所以这种替代是有“弹性的”,因此企业与市场最终会存在一种界限。
交易成本理论告诉我们进行市场交易还是企业内部交易是由交易成本与组织内部的管理成本决定的。也就是说企业采取哪种组织是由交易成本的,企业总会趋向于选择成本低的组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