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职业教育就是技能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而实践中我们往往把职业教育与就业相脱节,注重知识的传授,弱化了就业岗位对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笔者通过在德国学习两个月,亲身感受到德国的“双元制”职教模式,回来后对我校物流专业大胆进行了工学交替办学模式的尝试和探索,帮助学生积累了实际工作经验,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字】工学交替 双元制 校企合作 职业能力
顾名思义,“工学交替”是指学生一边在企业实践,一边在课堂学习,也就是把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时间在企业实习,实习指导老师配合企业进行实践教学,另一部分时间在学校进行室内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模拟实训。这种办学形式在国外很流行,类似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政府的政策法规不同,所以,工学交替这种办学形式在我国具有中国的职教特色,亦可称为中国式的“双元制”职业教育。
一、“工学交替”充分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
职业教育就是技能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工学交替这种教学模式使得职业教育由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单一的学校课堂走向实际的职业岗位,从学科学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实践过程为主,从学科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是一种全新的符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
(一)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
“双元制”被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所谓“双元制”,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的职业教育形式。“双元制”职业培训分别是在企业和学校里进行的,通常在企业里进行3至4天的实践培训,在学校里进行1至2天的理论培训。“企业与学校”这一培训比例始终贯穿“双元制”职业培训。除了这一“分散”培训模式外,还有一种“集中”培训形式,即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在某一段时间进行集中培训。“双元制”职业培训通常为3年。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企业的主导地位十分明确,职业学校通常只负责学生的专业理论教育(学校也有自己的实习车间),学校和企业不是简单的挂钩,而是法律规定的合作伙伴,共同使培训达到最佳效果,而且学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的技能培训也不是机械的分工,而是合理的渗透和完美的结合。企业有参与支持职业教育的理念,企业参与培训,既能使学生受到很好的实践训练,又解决了教育的投人问题。
(二)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德国与中国无论是在历史背景、传统文化,还是政治制度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很难把“双元制”全盘移植到中国,但是德国“双元制”的教学模式及其教育理念却是可以借鉴的。
第一,“双元制”的核心是政府主导下的校企合作办学,其实质是“校企结合,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培训为主”。政府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政府通过法律来确定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法律来规范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的义务和责任,让产业界直接加入国家培训体系,极大地调动了产业界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我国政府也提倡校企合作,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然而,却缺少对企业相应的政策,鼓励企业接纳在校学生,与学校共同承担起职业教育的重任。
第二,“双元制”职教体制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制度,其针对性很强,培养目标十分明确,根本目的是为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使学生毕业之后能够“称职”地工作。在我国,学生须先选择专业,学成之后再选择岗位。德国正好相反,学生先选择岗位,取得培训位置,再进行专业学习和培训。因此,德国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理念更为鲜明强烈。
第三,“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以企业为主导,学校为辅助,课程的编制既要以国家和州颁布的职业分类条例和培训条例为依据,又要体现企业岗位的工作特点,并接受行业协会的评估,课程内容基本打破学科本位,以企业岗位工作任务确定课程内容,技能培训以企业岗位能力为目标,课程体系的模块化和综合化特征十分鲜明,也就是说,德国职教课程是一种职业能力本位课程。
通过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给我们的启示,可以看到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的学科本位特征仍然十分突出,与社会、职业岗位严重脱离。足见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