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物流管理,知识管理模型,知识管理
物流的起源、发展及我国物流管理现状
1.1物流的起源
物流一词,最早出于美国。而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的定义,源自美国二战期间的后勤管理,二战结束后,后勤管理的内涵和外延有了纵深发展,逐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1986年美国物流协会(C.L.M)对Logistics所做的定义是:"物流是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和存储,以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并对这个过程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1]。从此可以看出,物流的含义已经扩大到生产制造领域。物流已不仅仅从产品出厂开始,而是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整个物理性的流通过程。
中国早期的物流概念来自日本,且“物流”一词直接取自日语,而日本的物流概念是1956年从英文的“Physical Distribution”翻译过来的,对于PD和Logistics 两个概念,PD侧重于运输、保管、包装、装卸以及信息活动本身,而Logistics侧重于对物流的现代化管理,故Logistic外延更广。在我国,有的物流权威人士主张,将前者称为传统物流,后者称为现代物流。我国对物流下的定义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该定义与Logistic相对应[1-2]。
物流管理是为了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客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而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1.2 物流管理的发展
物流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传统储运物流阶段、系统优化物流阶段和物流信息化阶段。传统储运物流阶段以仓储、运输为主要物流业务,并将仓储和运输看成是两个独立的环节,把商品库存看成是调节供需的主要手段,因而物流功能简单、系统性差、整体效益低。系统优化物流阶段是将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物流活动中,把物流活动的各环节看成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有机的整体,管理上寻求物流过程的整体优化,以提高物流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一阶段人们对物流的认识已不再是原来仅指储存和运输的概念,而是包括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在内的物流系统。物流信息化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重要标志,实现信息标准化和数据库管理、信息传递和信息收集电子化、业务流程电子化。
1.3 我国物流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物流理论研究和实践都处于起步状态,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尽管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但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取得很大进步。对物流的理解已突破了传统仓储业和运输业的界限,理解为包含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和配送等诸多功能要素的综合服务系统。同时我国已把物流规划战略管理做为一项重要内容,并着手物流定量化的研究。采用运筹学等优化管理方法,结合计算机技术,将原有各功能要素进行整合,以供应链思想为指导,追求大系统整体最优[3]。
物流管理的特点及现存的问题
2.1物流管理的特点
1)系统性、整体性。物流管理采用系统的理论和观念,整合物流供应链中各个企业的资源和优势,通过打破企业间的界限,重组和优化整个供应链的业务流程,实现成本最低、效益最佳、客户最满意。故它不仅仅关注企业内部的管理和优化,更关注于企业之间系统的管理和优化。
2)更强调客户响应的快速性和管理的低成本化。
2.2 现存的问题
局限于企业内部的管理,缺乏企业之间系统的管理与优化。从当前物流
管理的发展阶段及我国物流管理的现状来看,虽然有些物流企业实现了信息化,运用了一些基于数学模型的信息系统进行管理,但是这种管理往往只局限于企业内部的管理,没有达到整个物流过程的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整个业务流程的优化。
不利于解决不确定的和个性化的问题。信息管理对解决确定性的、结构
化的问题效果较好,但对于一些不确定的个性化及凭管理者经验来决策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则效果欠佳。
难以提供对企业决策起实质影响的人的经验、教训等隐性知识。物流信
息化注重信息技术的利用和信息收集、处理、传递,管理对象主要是业务信息(这部分信息可经过归纳整合和分类后成为显性知识)。但信息管理不能使信息通过个人或组织的自身知识的作用而成为更有效的行为。任何员工接收信息后,必须结合自身经验、教训,经过思考方能做出行为决策。对于同种信息,不同人做出的决定不同,产生效益的程度也不同。可见对企业决策起实质影响的是人的经验、教训以及思维方式等看不见、摸不着的隐性知识,这是物流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无法收集的。
企业内外部员工的教训、经验和专业知识缺乏共享、复用和创新。物流
员工难以利用物流信息系统借鉴、倾听员工获得的教训,参考最好的实践经验和物流专业知识进行知识复用和知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