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首  页
    |
  • 关于学会
    |
  • 网上入会
    |
  • 学术年会
    |
  • 学会论文
    |
  • 学会课题
    |
  • 学会报告
    |
  • 学会活动
    |
  • 产学研基地
    |
  • 特约研究员
    |
  • 资料中心
    |
学会介绍 学会章程 会员管理服务及收费办法 组织机构 学会领导 专家委员会 学会年度工作计划 学会文件 联系方式
入会须知 注册会员 理事申请表下载 会费标准及缴纳方式
关于年会 历届年会回顾 最新年会动态 最新学术年会征文 历届获奖名单 特约评委申报 关于分论坛 分论坛申请 历届分论坛
征文通知 征文提交 物流经济 物流管理 物流技术与工程 采购 供应链管理 英文文献
课题介绍 课题通知 课题计划 历年获奖课题 课题申报 课题结题 课题申报书下载 课题延期申请表下载 研究报告格式规范下载 结题报告模板下载
关于报告 中国物流发展报告 中国物流重点课题报告 中国物流学术前沿报告 中国物流园区发展报告 中国冷链物流发展报告 生产资料流通发展报告 中国采购发展报告
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 全国物流园区工作年会 物流企业财税与投融资工作会 产学研结合工作会 中国物流学术年会 日日顺创客训练营
管理办法 产学研基地动态 申请表下载 申请表提交 基地复核 产学研会议信息
管理办法 申请流程 聘任条件 申请表下载 特约研究员相关文件
学会工作动态 物流政策及评论 学术年会论文 学术年会资料 学会报告 会员通讯 领导讲话 学会文件 学会课题 其他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更多...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料中心 > 学术年会论文 > 物流管理 > 2007年
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技术 促进工业物流系统化发展
来源: 时间:2012/11/2 8:37:11 作者:刘兆
  

进入21世纪,我国工业物流有了显著进展。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和国际化发展的需要,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现代物流理念淡薄;仓储与库存控制粗放;工业企业物流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低等。因此,应进一步树立和增强现代物流理念,加强物流技术开发利用,推进物流信息化;积极促进工业物流的供应链管理。

创新点:传统物流和供应链的理念认为:要实现我国企业的物流现代化或物流供应链管理,可以将非核心的“物流业务”外包,或者先搞企业内部一体化系统运作,然后再过渡到外部的供应链管理。还有人认为,只要将工业企业物流外包出去,就算实现了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作者认为:不仅“自营物流”,包括简单的“外包物流”也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现代工业物流的进一步发展,必须树立全新的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理念;对供应链中的全部企业和业务单位进行一体化、系统化的设计,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技术,才能使我国工业物流提升一个台阶。

关键词:现代物流  物流管理技术  工业物流  供应链管理

    

    2006年3月14日,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大力发展物流业”的四项基本任务中,第一项就是“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技术,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实现企业物资采购、生产组织、产品销售和再生资源回收的系列化运作”。

在青岛召开的“全国现代物流工作会议”上提出,“十一五”期间我国物流发展的目标是“基本建成快速、高效、安全、方便并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体系,大幅度提高物流的现代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

目标是可行的,任务是艰巨的。

  • 我国工业物流的新进展

进入21世纪,在上下内外“物流热”的推进中,我国工业物流有了显著的进展,物流管理技术有了较大改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 企业对现代物流的认识有了较大进步,开始重视工业物流的研究和探索。

工业物流已成为社会物流需求的绝对主体。占社会物流总额的70%左右,且快速增长,91年以来其总额年均增长23%以上。

(二)工业企业内部普遍具有相当的物流基础设施设备和很丰富的传统物流管理经验。

(三)企业内部物流外包比例逐年提高,尤其是长途运输业务主要由外包完成。

(四)生产物流管理技术和方法有了明显改进,少数大企业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物流系统管理有所改善。

总体上看,部分跨国外资或中外合资大型工业企业处于供应链管理阶段,,部分国有大型工业企业进入综合物流管理阶段与初步供应链管理阶段,大多数工业企业的物流水平处在传统物流的配销与功能型管理向综合型物流管理的转变过程中。

  1. 我国工业物流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2. 现代物流理念淡薄  主要表现

1、企业重营销、重生产、轻物流。现代物流不仅是市场营销的另一半、市场的延伸和市场营销战略的组成部分。而更是企业级的一个重要战略,是企业营销、生产、采购等活动的具有系统性、集成性的重要基础支撑,以及企业间的互动协作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期以来,由于这种认识上的落后和偏差,生产和流通中的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产成品以及备品备件库存一直居高不下。仓储多而分散,积压、短缺与利用率低三大顽症集于一身,周转慢,效率低,从而加大了生产和营销成本,降低了客户服务水平。

2、缺乏现代物流价值和成本核算理念。有不少企业高层也重视了物流,但囿于传统会记制度,对物流成本费用只知其“海面冰山”,看不见“海下”的物流成本在于何处。不知道物流成本核算的对象和方法是什么,当然也无法对物流进行科学的核算与管理。对物流“第三利润源泉”的物流价值也必然是“雾里看花”,还出现了许多对物流资源整合、投资的盲目性。

3、缺乏系统化物流理念。据调查,多数工业企业的采购、运输、仓储、生产、销售以及逆向物流活动是各有归口,分散运作,非常缺乏系统性。把物流放在辅助于生产和销售的“后勤保障”地位。也不知道物流还有“二律悖反”的特点。导致企业物流总成本费用高,运行效率低,浪费大,从而削弱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更缺乏现代物流的供应链管理理念、精益物流理念以及绿色物流管理理念。许多工业企业一遇原材料涨价,就陷入水涨船高、市场竞争力下降甚至濒临破产的困境。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对产品链上的许多环节经常出现的“肠梗阻”现象,企业不是徒增许多的纠纷成本和交易成本,就是无能为力,只好听天由命。在一定程度上,目前频频出现的偷工减料、以假充真、粗制滥造、污染环境等现象,都与上述理念缺失不无关系。

(二)仓储与库存控制粗放,管理技术和方法落后

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是国家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对工业物流而言,现代的信息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尤其必要。目前,全国的工业企业仓库究竟有多少?谁也说不清楚。但有一个大家公认的事实,也是我们通过典型调查确认的是,大部分是平房仓,单体面积小,净高度较低,相当一部分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的,库房陈旧老化,库顶露雨,地面塌陷。同时,物流作业大部分是人背肩扛,装卸搬运的设施设备落后,库存管理、控制方法凭经验,效率低,差错率高。还掩盖了企业管理中许多其它的问题。非常不适应高效的客户反映的市场环境。已经成为工业企业物流现代化的一个突出瓶颈。

(三)工业企业物流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低

目前,我国工业企业物流外包的大多数是销售物流和长途运输等初级业务。而生产物流、采购物流、以及企业内的仓储、配供物流等由于其行业差异性大、复杂性强和标准化程度高,涉及企业秘密等原因,仍以自营为主。据有关部门调查,在工业企业,36%和46%的原材料由企业自身和供应商担任,3PL企业仅承担了18%;产品销售物流中,企业自理、用户自理与3PL企业承担的比例分别为24.1%、59.8%和16.1%。同时,从社会化物流方面看,我国铁路运输仍然紧张,公路运输的主导地位和基础作用日益突出,但公路运输有两大软肋——结构性矛盾突出和消耗过高、效率低下,加上大多数3PL企业缺乏采购、生产物流的系统化增值服务能力,而大大制约着工业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四)工业企业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现有物流岗位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低

据有关资料,工业企业物流从业人员大专以上水平的不足10%,物流专业的各级管理人才更是凤毛鳞角。导致工业物流运作水平和能力落后,大大制约了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五)工业企业物流计划制度、管理方式、方法不科学,不合理,业务上条块分割,缺乏统一的规划、资金、组织和制约机制。难以形成较完善的物流系统管理体系。

三、对策和建议

面对我国工业物流的现状和问题,探讨如何进一步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技术,促进工业物流系统化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所谓现代物流技术,是实现现代物流的手段、采用的技术装备及现代化管理方式方法的总称。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则集中体现为运用电子计算机、系统工程、信息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设计并实施最理想的物流方案。物流管理能在一定的物流技术装备设施基础上,充分发挥其效力,获得理想的物流目标和经济效益。

由于区域物流发展不平衡,政府物流规划不一,工业行业物流特点各异,不同的产业、企业物流更是大相径庭。工业物流发展模式必然各有特色。不过,作为工业物流,在“十一五”期间,在以下几个方面是需要共同提高的。

需要[2]积分

阅读全文

关于我们 | 媒体互动 | 站点留言 | 友情链接 | 在线投稿 | 网站地图

地 址: 北京市丰台区丽泽路16号院2号楼铭丰大厦1601(100073) 电 话:010-83775681 E-mail:CSL56@vip.163.com
Copyright 2000-2019 in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网络事业部
中国物流与采购网:京ICP备05024070号 中国物流联盟网:京ICP备050370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