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从产业组织中的市场纵向理论分析全球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利益分配问题。经研究发现上游企业提供给下游企业的中间投入品价格成为上下游企业利益分配的决定因素,而中间投入品的价格又主要受上下游企业市场结构及生产成本的影响。产生这种市场结构及生产成本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同要素资产专用性、规模经济及范围经济的差异。汽车产业由于其较强的产业关联力而表现出明显的价值链分工的特点,我国大陆汽车业所获得的利益分配少于世界上其他先进的汽车生产商,因此对大陆企业来说,可以通过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零部件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来降低成本,获得资产专用性;通过加强与上游供应商的协同作用、通过技术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进而在全球生产网络中获得更多的利润。
【关键词】供应链;利益分配;价值链分工;汽车业
一、问题的提出及文献综述
全球供应链是美国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组织管理模式,是指供应链上的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供应链上各主体之间的物流活动超越了国家的界限,需要通过全球的进出口贸易来实现的供应链。全球供应链的基本模型呈网状结构。每一个企业都是网上的一个节点,节点之间存在着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联系,如图1所示:
在全球供应链管理中,上下游企业旨在抓住市场机遇,获取更高的利润,但有了利润就不可避免地面临利益分配的问题,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则会进一步反馈于供应链中,影响上下游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因此对全球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利益分配的研究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全球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利益分配的研究中,更多的学者是通过合同、契约的方式来体现上下游企业如何进行利益的协调,Dana和Spier(2001)指出收入共享能够协调具有多个完全竞争零售商的供应链。Pasternack(2002)考虑了零售商部分产品实行无条件销售,而其他产品采取收入共享的协调契约。Gerchak和Wang(2003)研究了最终产品装配公司采用收入共享激励多个零部件供应商确定生产数量问题,得出了均衡的收入共享分配和生产数量。叶怀珍,胡异杰(2004);Satyaveer S Chauhan,Jean Marie Proth(2005);郜庆路,程国平,郭光(2006)指出供应链利益分配的原则包括:互惠互利原则、风险补偿原则、多劳多得原则、民主决策原则和科学分配原则。伴随着对价值链分工研究的深入,部分学者开始涉及各个分工环节在收益分配上的差异及决定因素。Henderson(1991)在企业层面上考察了价值链分工的利益分配问题,指出全球化生产所涉及的管理和协调成本是影响价值链分工的关键因素,并认为决定中间品贸易利益分配的关键因素是国际市场网络的垄断性。Gereffi(1994)在全球商品链框架内分析了全球商品链不同生产环节在生产控制中的作用,提出了全球商品链存在链节之间地位的不平等,而在商品链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链节在利润分配上拥有控制权。卢锋(2004)从产业层面考察了价值链分工,指出商品链上控制性和支配性较强的环节,一般是商品链上利润分布较高的环节,通常也是进入壁垒较高的环节,三者存在显著联系[1]。另外,部分学者Lye和Bergen(1997),Weng(1995),Gerard等(2005)指出了供应链中利益分配企业的一些衡量算法,主要有Shapely值法、Raiffa裁决方法、Nash不对称谈判模型、基于满意度的Nash谈判模型和群体重心模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