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规模与影响程度的与日俱增,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凸显。2008年两次巨灾的救灾实践显示出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的现实问题和构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迫切性,而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也非常薄弱,因而需要从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分级和分阶段管理、政府和社会资源的协调机制、灾害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和灾害物流风险预警管理体系等方面展开研究。
关键词: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
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是为了实现在突发自然灾害环境下对应急物资、人员、资金等进行有效组织和保障这一目标的需要而建立的综合体系。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涉及到政府、行业组织、物流企业、社会团体、志愿者等不同层次的机构或个人,也涉及采购、仓储、调度、运输、配送、回收等不同功能环节,还涉及到信息、人才、政策、法规、理论、技术等不同的组成要素。在我国,对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研究,只有理论概念的提出,实践中并没有形成。2008年冰雪灾害和汶川地震的救灾实践暴露了由于缺乏系统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导致的诸多问题,因此应尽早建立高效、合理、科学运作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而其中的主要问题必须从理论层面来综合研究才能解决问题。
一、构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迫切性
近年来,频发的自然灾害,对世界各国进行及时而有效的应急物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科学的管理体系是应急物流有效组织的重要保障。目前,无论是从战略运作层面还是技术操作层面来看,我国都缺乏科学、系统、高效、经济的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来支撑灾时应急管理体系的有机运转,因此,极有必要尽快建立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
(一)自然灾害的本质特点要求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构建
由于自然灾害具有频繁发生、难以预测及其影响与规模与日俱增等特点,因此,自然灾害的抗灾救灾管理工作更应从战略层面来思考如何构建一个高效运作的应急物流管理体系。
1.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性特点决定了亟需构建应急物流管理体系。近年来,世界各国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这些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例如2005年初在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爆发的海啸夺取了十几万人的生命,并造成数以亿计的财产损失[1]。我国在2008年上半年就发生了两次巨灾: 1月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8级地震灾害。其中,元月份的雨雪冰冻灾害,涉及14个省份约7786.2万人[2]。5·12汶川地震到6月4日时已遇难6万9千多人,受灾4571万人[3]。因而,构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自然灾害的难以预测性特点决定了亟需构建应急物流管理体系。而且大多数自然灾害的发生是很难预测的,如地震、火山爆发、山洪、泥石流、大面积食物中毒、突发性传染病等等,即使有时可以预测,因为预报时间和发生时间相隔太短,用于赈灾的应急物资难于实现其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物流过程难于实现。因此,灾时救援物资保障是灾害应急管理的关键工程,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构建刻不容缓。
3. 自然灾害的损失性扩大特点决定了亟需构建应急物流管理体系。随着自然灾害规模与影响程度的与日俱增,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造成的经济和社会损失呈几何级数递增。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管理体系中,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担负着独特的重要使命。在战争时期,战斗和战役打响前后勤保障物资已有充足的储备,而且有一套完善周密的物流系统和物流计划。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也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以解决或处理死者安葬、伤者救助、卫生防疫、灾后重建、恢复生产、恢复秩序等问题,否则受灾面积、人员、损失将会扩大,灾害有可能会演化为灾难[1]。为使突发性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极小化,亟需对应急物流的规律、保障机制、运作管理及实现途径等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