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7年以来,中国电煤供需日趋紧张。特别是2008年1月中国南方大面积雨雪灾害发生后,多年来积累的电煤供需矛盾终于爆发。全国性的“电煤荒”已经成为上至中央领导,下至地方百姓的共同关注话题。这次“煤荒”暴露出中国电煤供应链抵抗风险的能力差、电煤供应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相比之下,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电煤供应链则具有较强的抵抗风险能力。在这一背景下,文章首先对电煤供应链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的主体以及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然后,分别从电煤供需、电煤物流两个方面对美国、欧盟以及日本的电煤供应链进行了概述。在此基础上,分别从电煤的流量流向、运输方式、储备保障方式、物流费用、政策管理体制五个方面对中外电煤供应链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认为中国电煤供应链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问题,分别是中国电煤的生产消费、物流供给、物流资源的分布具有极大的时空不平衡性、电煤物流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方式处于传统和落后的阶段、电煤物流成本过高以及两个价格体系导致的电煤采购不科学。针对这些问题,文章在最后提出了三点提高电煤供应链抗风险能力的措施,分别是积极引进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理念、建立全国的电煤物流中心以及制定指导电煤供应链建设和运营的法律、法规。
关键字:电煤 电煤供应链 电煤物流中心
0.前言
2008年发生的全国范围内的煤荒,充分暴露出我国电煤供应链存在的弊端。中国电煤供应链全线告急,电煤供应链随时面临着“断链”的危险。于此相反,全世界范围内的电煤供应链运作情况却依然良好。为了提高中国电煤供应链抵抗风险的能力,很有必要对国内外电煤供应链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掌握了大量一手我国电煤供应链现状的情况;并通过广泛搜集资料,了解了许多国外电煤供应链的运作情况。希望通过对比分析,能够为提高中国电煤供应链抗风险能力提出可行性建议。
1.我国电煤供应链现状分析
我国电煤供应链的基本模型如图1-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电煤供应链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部分,其主要成员包含电煤生产者(煤矿)、电煤物流业者和电煤消费者(发电厂)。
1.1电煤供应链上游
电煤供应链的上游主要由煤炭(含电煤)生产企业构成。在我国,根据开采方式的不同,电煤生产企业主要分为露天开采煤矿和矿井开采煤矿两种方式。
2006年全国煤炭产量达亿吨以上的省份,有山西、内蒙、河南、陕西、山东、贵州和黑龙江等,合计产量在16.19亿吨,占全国的68.2%。我国各产煤省的产量在1亿吨以下、500万吨以上,有四川、河北、安徽、辽宁、云南和湖南等,合计产量4.59亿吨,占全国的19.3%。2005年和2006年的煤炭产煤端及受煤端的煤炭产量如下表1-1。
表1-1 全国煤炭产量和增长状况(万吨)
各地区产量占全国比例 | ||
| 2005 | 2006 |
全国总计 | 100% | 100% |
送端地区 | 46.60% | 48.00% |
受端地区 | 29.40% | 27.70% |
其他地区 | 24.00% | 24.40% |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6年煤炭送端地区(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和新疆)煤炭产量增加了11000万吨,增长10.7%。受端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区)煤炭产量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比重增加到48%,增长了1.4个百分点;受端地区煤炭产量增加了900万吨,同比增长了1.4%,但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比重下降了1.7个百分点,为27.7%。其中,在送端地区,山西省煤炭产量最大,为58100万吨,占送端地区煤炭总产量的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