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再生资源回收是逆向物流与逆向供应链能否顺利运行的关键。提出将再生资源回收分为规范回收与非规范回收两种类型,认为回收行为是建立规范循环经济体系规划的数据基础和政策效应的微观基础。以废旧家电为例,设计了包括废旧家电回收再利用形势感知、回收现状、回收再利用态度、回收影响因素、回收行为以及废旧家电生态消费态度、生态消费问题感知、生态消费影响因素、生态消费行为等9类共31个问题,通过对312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分析了样本个体废旧家电回收因素、样本家庭实际回收行为及现状因素、样本个体废旧家电回收方式的影响因素等废旧家电回收问题及行为总体状况,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深入挖掘了样本不同的社会—经济、社会—人口属性及其他相关因素在废旧家电回收行为上的差异性,给出了相应的理论解释。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再生资源规范回收的实施对策。
关键词循环经济;再生资源;废旧家电;规范回收行为;调查研究
上世纪60至90年代,我国建立了从社区收购点到街道收购站、区县回收公司,再到省市回收公司完整的循环经济体系,再生资源回收再利用比例高达80%。其后该体系逐渐解体,私人企业、个体户迅速占领城乡再生资源市场,自发形成了大规模非规范循环经济体系(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而放任自身外部经济性的循环经济),该体系再生资源经营分散、规模效应不足、资源利用率低、二次污染严重,甚至还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1,2]。另一方面,政府统一规划建设,以降低环境危害、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的规范循环经济体系(经科学规划的,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循环经济)却因回收不到足够的再生资源而陷于瘫痪。如,日本在2001年就实施了《家用电器回收法》,但仍有22%的电子废弃物不能进入其规范循环经济体系[3];国内更严重,发改委2004年拟在浙江省和青岛市分别建设再生资源循环经济体系试点因同样原因而失败[4]。接着,从2006年开始,商务部牵头在全国4个直辖市和20个省会城市开展再生资源循环经济体系建设试点,并以政府规划、企业运作、居民参与的模式运行。除废钢铁回收率较高外,一般再生资源平均回收率不足1/4,而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处理还根本未能纳入规范渠道[5],试点并未取得预期效果。为什么居民不把再生资源交到政府建立的规范循环经济体系,而要使其流入非规范循环经济体系?其中的决定因素又是什么?这实际上是决定规范循环经济体系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问题。实际上,该问题与居民回收行为直接相关。研究宏观问题的微观基础,是当代宏观经济理论发展的重要方向[6]。作为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居民的回收行为对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有巨大影响。
1 文献回顾
国内外学者已开始重视对再生资源回收行为的研究。其中,居民的“社会—经济”属性与“社会—人口”属性被认为是影响再生资源回收的主要变量。Owens[7]研究了社会经济状况对垃圾回收行为的影响。江源等[8]通过对“生活垃圾资源化与减量化措施在中国城市居民中的认知度分析”,认为个体的社会—经济属性对了解其行为和实现垃圾回收目标有重要意义。与之相对应,王建明[9,10]指出在不同的“社会—人口”群体中各因子影响垃圾回收行为的程度存在差异。Vinning[11]则进一步发现“社会—人口”属性只是影响垃圾回收行为的次要因子。硬件设施及回收组织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Christina等[12]运用计划行为理论(TPB)研究了英国格拉斯哥市在回收设施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家庭再生资源回收再利用的行为意向。Karen等[13]调查了有机废弃物回收组织与技术对其回收态度与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