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发生大规模自然灾害时,农产品供应链应采取何种对策的问题常被纳入供应链风险管理的范畴,通常并不考虑供应链组织如果直接参与救援行动(为何参与、如何参与)会对其价值和灾害本身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基于灾害救援活动,从管理学角度,探讨了农产品供应链组织与救援组织实现合作的可行性;并跟据农业供应链的结构特点,分析了这种结构在自然灾害救援背景下作为应急物流体系的应用;最终提出了基于农产品供应链基本流程“平时生产,灾时救援”的双向供应链模型。
关键词:应急物流;农产品供应链;自然灾害;救援行动
引言
近年来,我国连续发生大规模自然灾害,真可谓“多灾多难”,2004年河北发生风暴灾害,造成784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3.8亿元;2008年初波及南方21省市的低温雨雪灾害中,受灾人口更高达7786万,直接经济损失1515.5亿元;同年,汶川发生8.0级地震,造成4555万人受灾,死亡超过8万人死亡,8438亿元经济损失的灾难;2009年底开始,又爆发新疆大规模雪灾和西南地区的百年一遇秋冬春连旱,特别是西南的世纪大旱至今已造成5000多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近500万公顷,其中40万公顷良田颗粒无收,2000万人面临无水可饮的绝境①。如此触目惊心的数字除了使我们在感叹大自然的无常之外,也深深地为灾民的生存状况忧虑。虽然每当面临大规模自然灾害,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都会采取各种相应的应急手段开展救援活动。但从512汶川大地震及今年的西南大旱可以发现,虽然除政府大力展开的各项救援活动以外,全社会及各民间组织也都在积极捐款捐物,甚至作为志愿者直接加入的救灾行动中,但仍有大批救援物资无法及时运送到灾民手中,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仍有大量灾民无法得到及时救助,以致遭受更大的损失。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众多且发生频率高。频繁发生的灾害,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援,不仅会造成生产的巨大破坏和人员伤亡,还成为社会动荡,生产力倒退的最大根源。因此,如何调动各方面力量,提高救援的覆盖范围(特别是扩大对乡村地区的救援覆盖率)和救援效率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研究对象
(一)灾害救援与应急物流
按照国外定义,灾害救援(Disaster relief)是“外部给予受灾地区人民的帮助的干预活动”[1]亦或与威斯康星大学灾害管理中心的灾害管理(Disaster management)有相同内涵:“旨在对灾害或紧急情况进行控制,并提供一系列活动,帮助受灾地区人民,以避免或减少灾害造成的影响。”那么灾害救援物流就是围绕这一宗旨而进行的必要的物流活动。与此相对应,国内学者欧忠文提出了应急物流的概念:以提供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事故等突发性事件所需要的物资为目的的物流活动[2]。在以下论述中,本文将采用与国内提法一致的“应急物流”一词进行表述。
我国目前对于紧急情况的处理和救灾活动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但由于近年来社会的进步和信息传播手段的发展,已有越来越多的民间组织和国际社会逐渐参与到这一行动中来。例如汶川地震期间,国内外社会捐赠的款物价值已超过1200亿元,民间组织如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以及壹基金等除通过各自渠道积极募集灾区急需的物资款项外,也直接投入到具体救灾活动中。所以,我国的灾害救援活动与应急物流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其中各参与方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