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本文从生产企业、物流公司以及商业银行三个角度探析了开展物流银行业务的现实性、必要性与可行性:物流银行使得生产企业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促进了企业生产的持续;同时物流银行业务也使得物流公司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信息、管理优势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由于物流公司的介入,其贷款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一定克服,中间业务收入得到提高。随后文章论证了三方开展物流银行业务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重点介绍了三种典型的物流银行操作模式以及风险控制方法。
关键词:物流金融 生产企业物流公司 商业银行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世界物流业发展突飞猛进,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成为各行各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2007年3月15日发布的统计结果表明,2006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59.6万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24%,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而这增长,主要依靠工业品物流总额与进口货物物流总额快速增长推动。
物流业发展较快,对经济增长及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明显。首先表现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明显。2006年物流业增加值为1.41万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2.5%,增幅比2005年提高1.1个百分点,比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10.3%的增速快2.2个百分点。占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7.1%。其次是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2006年24%的物流总额增长,无论现价还是可比价增长率都明显高出同期GDP增长,尤其是对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贸易三大需求快速增长的支撑作用更为明显。三是成为推动我国流通速度加快、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2.46次,比2005年提高了0.15次,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加快了6.5个百分点[1]。
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继续降低,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由于物流规模的上升,2006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超过3.8万亿元,同比增加0.4万亿元,增长13.5%,同时,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近年来呈下降之势。2004年为18.8%,比2003年下降0.1个百分点;2005年为18.5%,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2006年为18.3%,比2005年再下降0.2个百分点。在物流需求规模增长明显快于GDP增长的情况下,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逐渐降低,表明我国物流业的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2]。
尽管我国物流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但是,我国物流业距离发达国家仍有一定
差距。其中物流成本占GDP比重持续偏高,经济运行中物流含量偏低,以及物流管理水平低,使我国难与国际水平看齐。由商务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共同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04年我国物流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6%,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即便如此,这一比例仍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2005年,美国物流成本占GDP比重为9%。此外,无论是物流组织能力,还是物流管理水平,我国都处于较低水平。报告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最大的地方在于我国物流的组织管理水平。目前我国物流管理成本占总成本的14%,而美国仅有3.8%[1]。
在物流领域,广泛地存在着”1+N”的流通模式,即1为核心厂商,N为众多中小企业/分销商。核心厂商可以利用自己的垄断优势占有中小企业/分销商的资金,例如通过预付款的形式弥补自己的资金需求。而众多的中小企业在支付预付款后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局面,他们迫切需要外源性资金支持。由于自身规模小、运作不规范、财务透明度低等原因,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来获取资金支持,那么它们只能转向银行寻求贷款。
入世五年保护期截止之后,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大,银行特别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外资银行竞争压力陡增,一方面他们要防范金融风险,特别要按照《巴塞尔协议》要求降低不良贷款比率、提高资本充足率,另一方面要拓展盈利空间,特别是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盈利水平。对于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有钱而不敢贷”,究其原因不外乎四点:1.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可能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所以银行的贷款供给不一定是贷款利率的单调增函数,这样在竞争均衡下也可能出现信贷配给,即当市场上存在不同类型的借款者时,有些类型的借款者(如中小企业)可能会因为信息不对称问题而被排斥在信贷市场之外,无论他们愿支付多高的贷款利息,而其他的借款者(如大企业)却相对容易得到贷款。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决策权限上收的改革举措使银企间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为突出,从而使中小企业融资难得到进一步的强化;2.融资成本问题。商业银行在放贷过程中,单笔业务的交易成本相差不大,这样大宗贷款业务平摊到单位贷款额的交易成本相对较小因此商业银行自然倾向于大宗贷款业务。而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相对较小,这就导致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缺乏兴趣;3.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问题。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也小,加上管理水平相对较低、企业内部财务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经营中的风险较大,难以获得外部融资;4.可抵押资源匮乏问题。按照信贷配给理论,银行尤其是大银行将倾向于给那些能够提供充足抵押的企业或项目放贷。而中小企业所缺的正是银行所乐意接受的不动产抵押物。实际上这正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症结所在,如果有充足的抵押物,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得到缓解,贷出的资金也因有足额的抵押物作保障而在企业的经营风险前设了一道防火墙。
出于上面的考虑,国内商业银行不约而同地存在着过分依赖大客户、贷款授信额度过于集中的问题。过于集中的授信额度不仅会带来贷款风险集中的问题,而且不利于企业拓展新的盈利市场,如中小企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