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和物流业的不断发展、成熟,物流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对物流企业竞争力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和评价,有助于物流企业找准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定位,从而制定有效的竞争战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本文以企业竞争力基本理论为依据,分析了物流企业竞争力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理,建立了由4个层次、22项指标构成的物流上市公司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确立了包括指标标准化、权重确定、计算模型在内的物流上市公司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各项指标进行了权重计算。选取了国内3家物流上市公司进行了企业竞争力进行了物流企业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并提出了目标企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关键词] 物流上市公司;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AHP)
一、引言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一场新的流通革命在世界范围兴起,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经济热点。围绕物流的话题骤然升温,炙手可热,各类物流企业也运应而生。据摩根·士丹利亚太投资研究小组2001年提供的数据,中国每年的物流费用超过2000亿美元,预计从2001年起未来10年内与物流相关的服务收入每年将有20%的增长幅度。但是3PL市场在全部物流费用支出中仅占2%,即约40亿美元的规模[1]。可以看出,我国物流市场潜力巨大,但规模却很小。另一组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3.84万亿元,GDP总量与物流总额相比的物流需求系数为2.8,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为32.5万亿元。2005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约为48万亿元,同比增长25.4%,物流总值高速增长,表明经济增长对物流需求越来越大,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我国物流业正在快速增长。而2005年我国的物流费用占GDP的比率为18.5%[2],明显高于发达国家,譬如美国约10%,说明我国的物流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有巨大的发展空间。2005年我国物流业已经对外全面开放,跨国物流企业拥着先进的物流设施、设备以及丰富的物流企业管理经营经验大举抢滩中国。我国物流企业不但相互之间有竞争,还要直面国际同行的严峻挑战。
物流企业要想长久生存并不断获得发展,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必须全面评价并进一步培育和提升物流企业的竞争力,这对加快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推动中国经济建设、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提高中国物流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物流企业需要获得竞争力评价信息来分析竞争的优势与劣势,以此制定竞争战略,改善经营管理,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在具体的评价中,指标体系的构建是评价的关键和前提,它关系到评价的可行性以及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因此,研究物流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就变得非常必要了。不仅如此,运用物流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物流企业竞争力进行评价,还有助于我国物流企业挖掘自身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并帮助优势企业进行兼并、承包、租赁等决策。
二、研究文献综述
本节分别从企业竞争力理论、企业竞争力评价以及物流企业竞争力评价方面,分析目前国内外企业竞争力研究的现状。
(一)企业竞争力理论的国内外研究
史蒂芬·海默(Stephen H·Hymer)是第一位在文献中提及企业竞争力范畴的学者[3]。世界经济论坛(WEF)把企业竞争力定义为“一个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比其竞争对手更多的财富的能力”;[4]中国社科院金碚认为,“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的向市场(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并获得盈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5]。
在理论研究方面,随着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与广泛,在国际竞争力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企业竞争力研究的多种理论学派,分别从不同视角分析企业竞争力:(1)以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为代表的国际比较学派,提出了相对完整的国际竞争力理论原则和方法体系,发布各国国际竞争力评价报告,从国家角度揭示和解释国与国之间竞争力的状态。(2)以迈克尔·波特(M.E.Porter)为代表的产业竞争力研究,认为生产要素状况、市场需求状况、相关与辅助产业发展水平、企业策略结构及竞争对手、机遇、政府等六个因素影响各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并以此构建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分析框架。(3)以伯格·沃纳菲尔特和安蒂思·潘罗斯为主要代表的企业资源学派,认为企业内部的有形资源、无形资源以及积累的知识,在企业间存在差异,资源优势会产生企业竞争优势,企业具有的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复制性以及以低于价值的价格获取的资源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以及成功的关键因素。(4)以布林·罗斯比和克里斯蒂安·克努森为代表的能力学派,认为企业中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资本,这种资本能够确保企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更有效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处理遇到的各种困难”,而且更多地表现为组织所拥有的资产或能力。(5)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Cary Hamel)(1990)提出企业核心能力概念,开创了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的核心能力阶段。
我国学术界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开始的。对企业竞争力问题研究比较深入的学术机构、学者及其代表著作有:1991年,狄昂照、吴明录等承担了国家科委的重大软课题“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主要以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1996年开始,原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及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对中国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6]从1995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金碚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进行了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及其实证研究并于1996年出版了研究成果[7]。该成果就产业国际竞争力概念、分析方法和框架进行了探讨,并在各分报告中重点分析了中国工业品出口、质量及品牌的国际竞争力,还对中国主要工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国内学者彭丽红[8]、胡大立[9]、张德平[10]等也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实证研究等内容做了初步的探讨,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学术界研究企业竞争力做出了贡献。
(二)有关企业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回顾
近几年来,随着国际竞争的大范围展开与竞争程度的加剧,有关国际竞争力的评价研究与分析受到关注。从80年代以来,总部设在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与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一直致力于有关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研究,他们将企业管理状况作为一个构成要素而体现,而非将企业竞争力作为一个整体来评价和分析。日本理论界则注重企业活力评价,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来综合评价企业的竞争力[11]。
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受波特产业分析的影响,开始出现主要用于国际比较的企业竞争力评价和方法研究:范晓屏(1999)构造评价指标体系,意欲从企业的优势和资源在市场中表现出的经营业绩来评价企业竞争力[12];彭丽(2000)红对企业竞争力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作了专门研究[13];陈小洪(2001)提出企业竞争力指标应由市场业绩指标和能力指标两大类组成[14];赵彦云等(2001)参照WEF和IMD的方法体系,对中国国际竞争力提升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15];金碚等(2003)从企业竞争力研究的方法与指标体系的设置方面展开研究,将企业竞争力的指标分为测评指标和分析指标两大类[16]。
(三)关于物流企业竞争力评价的研究
从目前的研究资料来看,当代国内外针对一般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不少,而对物流企业竞争力评价的研究还处于形成阶段,学者们对物流企业竞争力评价的研究大多建立在一般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的基础之上,不仅是理论体系,就是一些基本的概念也有待明晰。学者们在物流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及方法领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给出自己的解释:蔡定萍(2004)采用了综合指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物流企业竞争力进行评价[17];赵炎(2005)采用多层次模糊分析算法对物流企业的竞争力进行评价[18];程志飞,钱燕云等(2005)提出了第四方物流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对第四方物流企业的竞争力进行了量化评价和分析[19];王道平,翟树芹等(2005)从企业经营特征的角度出发,从业务层面、管理层面、财务层面三个方面构建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20];段雪妍(2006)运用属性论方法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估模型。
本文围绕物流上市公司的企业竞争力评价问题,分析了物流上市公司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此为依据建立了由4个层次、22项指标构成的物流上市公司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专家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选取了国内3家仓储类物流上市公司进行了物流企业竞争力评价的实证研究,并提出了目标企业竞争力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