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农产品流通链已经严重不能适应当前中国农产品的“小生产、大流通”格局,本文提出了一个农户(农场)-超市-消[1]费者这样一个含三个主体的新型农产品供应链。针对已有关于农产品配送中心选址文献都是对单种农产品系统的,本文基于新型农产品供应链,进行关于易腐农产品和一般农产品两大类农产品多个配送中心选址研究,并构造出相应的离散型配送中心选址模型。
关键字:农产品流通链;新型农产品供应链;配送中心;选址
引言
农产品是我国农业经济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政府目前在花大力气扶持三农的政策的重要一环。2007年我国农产品总产量约为14.32亿吨,其中粮食总产量达5.02亿吨,蔬菜的总产量有5.99亿吨,水果类亦接近9600万吨,是世界级的农产品生产消费大国。而我国的农产品物流就严重不足,2007仅占物流总额的2.11%。目前,我国农产品的主要流通链是:农产品生产者——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农贸市场——消费者。而其中的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可能是好几拨人农产品要经过很多次转手,因而造成农产品在流通环节停留相当长的时间,到达消费者手中的时候已经不是很新鲜。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的农产品在流通环节要损失1/4以上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而发达国家都控制在5%一下,美国甚至只有1%-2%[4]。
现代选址研究起于1909 年,当时Alfred Weber 为解决如何为单个仓库选址使得仓库到多个顾客间的总距离最小的问题,他在欧氏空间里建立了一个12中位问题模型,就是著名的Weber 问题[8]。当前很多的选址文献都是针对现代企业的,已经形成了很多的选址模型,可以归为离散选址模型和连续选址模型两大类,近来离散选址模型研究的明显更多。而且最近的研究多数都是用的常规模型,因为离散选址模型一般很难求解,因而许多论文都是强调采用各种不同的算法如:遗传算法、蚁群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双层模拟退火算法等,亦有一些论文是采用定性的方法如层次分析法,或者定性定量结合的方法。当前国内外关于农产品配送中心选址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文献[2] 建立了基于生鲜农产品价值随时间变化的最小物流成本选址模型;文献[3]以农产品物流企业的角度来考虑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把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归结为最小成本问题,建立了以物流成本最小为目标的选址优化模型;文献[4] 从成本效益均衡的角度分析, 对于鲜活农产品物流网络中配送中心的设立, 提出了基于鲜活农产品价格(价值) 随时间变化的成本效益均衡模型;文献[5] 采用Baum ol-W olfe 模型对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目标市场间建立若干配送中心对农产品进行配送;文献[6]构建了生鲜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以物流成本最小为目标的选址优化模型,并采用了混合整数规划法对模型求解。
值得指出的是以上关于农产品配送中心选址的文献都是基于传统农产品流通链的,而制约该模式下农产品流通速度和效率的因素不是因为配送中心的多少和选址优劣,恰恰是该流通链本身才是制约农产品的流通效率最主要原因。传统农产品流通链中的畸形结构、过长的流通环节、参与主体之间的松散组织程度等才是造成当前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停留时间长、损失大、无效物流过多的根本原因。因而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农产品供应链,这是一种三主体两环节的农产品供应链,应用信息处理新技术依托信息集成商能够使供应链中的成员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外包物流业务给第三方物流公司,实现农产品物流高效持续,在此基础上合理的选址配送中心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上文献的另一个不足就是,他们都是基于单品种的农产品系统,而事实上研究多品种农产品才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就是基于把农产品分为两大类(虽然比较粗糙,但亦比较贴近实际):易腐农产品和一般农产品,并且给予他们不同的时间价值函数和不同的单位物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