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在目前供应链融资的“1+N”授信模式下,相对承担风险最大并效益最小的是物流企业,其承担着质物监管和信贷担保的双重角色,也承担着市场、监管、操作等多重风险。本文过对供应链融资模式与风险指标分析提出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建立“1+4”风险防范体系和“三加一减”的服务于供应链融资的物流网络实现效益拓展。
关键字:供应链融资 风险防范 效益拓展
1.供应链融资概念及核心问题
1.1供应链融资的概念
供应链融资起源于既往的“物流银行”、“融通仓”等业务,他服务于资金严重短缺的中小企业,围绕“1”家核心企业,通过现货质押和未来货权质押的结合,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全方位地为链条上的“N”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通过商业银行、物流企业及“1+N”的相关企业分工与合作,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供应链融资以生产型或流通性企业的动产存量为授信基础,很好地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他是传统工业与现代物流业、银行业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对现代物流业中运输、仓储功能的一个重大创新。
1.2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核心问题
当前,供应链融资作为新生事物,距离产业化、规模化还有很大距离,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缺少对第三方监管行为的法律规范、缺乏统一的动产融资物权信息平台、金融机构与仓储公司合作不紧密、业务流程不规范、操作规程不科学、专业才人匮乏等等。作为“1+N”授信模式下,相对承担风险最大并效益最小的物流企业,其承担着质物监管和信贷担保的双重角色,也承担着市场、监管、操作等多重风险,如何规避风险、拓展效益是其业务重点和难点。
2.物流企业应建立“1+4”风险防范体系
尽管供应链融资业务能够带来可观的收益, 但也要面临诸多风险,主要来自银行与物流企业在业务操作中如何建立科学规范、适用的风险管理体系的问题。
由于风险主体之间风险与收益不对等, 信息也不对等,流动资产评估体系没有完善体系, 银行对物流金融信贷业务经验不足, 风险管理方法跟不上, 导致现有的风险防范制度和规定往往与企业供应链高效、敏捷的运作要求不一致。从银行角度而言, 一方面要选择资信优秀、责任意识强、实力强大的专业物流企业作为其代理, 帮助实现对质物的占有, 并履行保管、监控质物责任。另一方面, 银行往往通过制定严格规定, 最大限度地规避潜在风险, 不可避免会将部分风险责任转嫁给物流企业。物流企业既要根据银行指令进行放货操作以规避风险, 又要为客户提供便利、快捷的物流服务, 有时会处于两难境地。在这种情况下, 银行、客户、物流企业如何就风险控制达成一致, 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