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简述地主港模式的内涵,对嘉兴港探索地主港模式的动因、条件、制约因素进行了剖析;分析了嘉兴港实践地主港模式的现状以及对港口的发展和促进作用,针对嘉兴港实践地主港模式中面临的不足与困难,提出了相关对策;指出了嘉兴港实践地主港模式对浙江其他沿海主要港口的借鉴作用;最后提出港口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有待于当地政府和当地港口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在借鉴国外非常成熟和成功的地主港模式时还必须结合本国和本地区的经济社会条件和港口的实际进行。
关键字:地主港;港口开发;融资;实践;创新;嘉兴港;借鉴
0 地主港模式的概念
地主港(landlordport)模式,目前国内外通常界定为:政府通过规划、界定港区范围,并委托特许经营机构代表国家拥有港区及后方一定范围的土地、岸线及基础设施的产权,对该范围内的土地、岸线、航道等进行统一开发,并以租赁方式把港口码头租给国内外港口经营企业或船公司经营,实行产权和经营权分离,特许经营机构收取一定租金,用于港口建设的滚动开发。
地主港模式的优点主要在于:第一,拓宽了融资渠道,减轻财政负担,兼顾了政府与企业的双重利益;第二,避免行政干预,减少重复投资,提高了港口管理效率;第三,满足港口企业的发展需求,最大限度发挥土地作用;第四,适应国际港口管理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国际物流服务网络的完善;第五,通过市场运作整合各类资源,有利于港口资源、临港工业的协调发展;第六,可为港口发展带来重要战略合作伙伴。因此,这种集融资和管理于一体的做法已被目前世界上许多著名港口广为采用,我国包括嘉兴港在内的许多港口对地主港模式进行了实践与创新。
1嘉兴港探索地主港模式因素分析
嘉兴港是浙北地区唯一的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自1986年建港以来,结合内外环境的实际情况,尝试“地主港”模式建港。至2008年底,全港货物吞吐量达2834万吨,全港共拥有生产性码头泊位28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9个)。初步形成公用、专用泊位相配套,内外贸兼营,集装箱、散杂货及油品装卸功能齐全的综合性港口。在“一体两翼”开发机制推动下,利用“桥头堡”优势,紧抓“港航强省”、“滨海开发”和“大港口”建设的发展机遇,港口规模、能力、吞吐量逐年上升,现代化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凸显对腹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1.1动因分析
1.1.1腹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嘉兴港直接经济腹地为杭嘉湖地区,间接腹地可扩展至苏南、皖南等部分地区。《2008年浙江省统计公报》显示,08年杭嘉湖三地市GDP总量达7631亿人民币,占全省35.5%。杭嘉湖地区多为“两头在外”型产业,经济外向依存度较高,特别是煤炭、能源、原材料大多依赖区外市场;上海等地大量生活性、生产性物质的流通也迫切需要一个便捷的物流中转平台来支撑。辐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嘉兴港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充足的社会需求。
1.1.2对外开放与合作交流的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港口已成为深化区域合作交流与开放的重要平台。2008年3月,嘉兴宁波两市围绕发展大桥经济、打造大港品牌,签订了嘉兴宁波两港合作框架协议;2009年4月,《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国发〔2009〕19号)出台。 嘉兴港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组成部分,是接轨上海、深化对外合作交流的“桥头堡”,亟待进一步完善港口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