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结合中国农村特点,阐述了着眼于流通体系优化有助于实现农业物流的低碳化,对我国当前主流的农业物流运作模式做了概括和提炼,并借鉴美、日农业物流的经验,提出两种流通模式——“以发展农业物流节点构建城乡双向商贸流通模式”和“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农超对接’城乡双向商贸流通模式”,将农产品纳入已有流通主道,在流通渠道上实现环节共用,实现“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三位一体的低碳化的城乡双向流通模式,实现城乡市场的开放与融合。
关键词:城乡双向 商贸流通体系 农业物流模式 低碳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探寻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被提到日程上来。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证明,将现代物流与农业结合,通过利用现代物流的理念及技术,加强对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管理,能够大大降低农业生产和流通的成本,提高农业运行的效率和质量,达到农业增值、提高农业及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因此,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物流,是现阶段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小康社会的一个有效途径。本文致力于基于低碳经济的原则构建并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商贸流通大平台,城乡互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一、农业物流与低碳化
(一)什么是农业物流
物流概念是从配送(Physical Distribution)深化而来[1]。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期
间的物流管理阶段的物流范围已经从产成品的配送扩展到采购和生产阶段,此时的物流主要是借鉴二战期间形成的“后勤”(Logistics)理论。
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之后,人们己越来越认识到供应链管理的实质
就是企业物流管理的进一步延伸。首次给出供应链管理定义的是Towill在20世纪90年代初[2],较为完善的定义见于20世纪90年代末。Monezka,Trent和Handifield认为供应链是围绕着物品从原材料到终端客户所有有关的活动,包括系统管理、加工和收集原材料、生产安排、订购过程、库存管理、仓储以及消费者设施[3]。
农业物流是指在农业生产及其相关联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农(副)产品销售过程中,一切物流活动的总称。农业物流包括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运输、储运、加工、包装、装卸搬运、配送和信息管理等功能要素。
农业物流因农业产业的综合性,故泛指从生产资料采购到农产品形成、从农产品储藏、
农产品流通加工到农产品销售(消费)的多种活动以及农村区域内农民获得生活用品的过程的集成。本文研究的农业物流主要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中心而发生的一系列物质运动和有关部门的技术组织,物流管理活动。它涉及到农用物资、农产品的运输、储藏、加工、包装、装卸搬运、配送和信息管理等。其中主要是根据物流合理化原则确定农用物资、农产品物流内容、物流时间、物流方式、物流环节、物流手段以及物流规模(流量、流向、流程)和结构等内容。
根据物流各阶段的任务和形式的不同,农业物流过程又可以分成三段物流形式:一是供
应阶段的物流形式,称农业供应物流或称农用物资供应物流;二是生产阶段的物流形式,称农业生产物流;三是销售阶段的物流形式,称农副产品销售物流。农业物流的主体功能有储存、运输与配送。除此以外,在这个物流体系框架中,还存在以下四个辅助性功能: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
(二)着眼于流通体系优化有助于实现农业物流的低碳化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巨大挑战,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英国政
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 low carbon economy)的概念。该白皮书从英国对进口能源高度依赖和作为京都议定书缔约国有义务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实际需要出发,着眼于降低对化石能源依赖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出了英国到2020年,CO2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以建立低碳经济社会的目标。白皮书要求通过提高资源的生产率,以更少的污染获取更多的经济产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