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对物流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为更好满足社会的需要,各类高职院校纷纷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为物流业发展提供多类型、多层次的人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具有自身办学特色的高职院校,其物流管理专业为宁波港口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应用性人才得到企业和社会广泛好评。本文就高职院校进一步提升应用性物流人才必要性、主要问题、培养核心和具体措施进行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物流人才 培养模式 研究探索
一、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要性
1、学科建设所需。现代物流是一门经济发展与融高新技术于一体综合性学科,随着应用深入和拓展,职业院校对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要随学科建设发展不断完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许多普通高校将培养人才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应用型人才,对这类应用型人才要求有一定理论基础、有较强动手和二次开发能力,不同类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尽相同,这需要对原有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2、经济发展所需。国家《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出台,物流人才需求涉及到社会各个领域。据预测我国现代物流业每年以30%速度迅速增长,物流人才需求缺口增大,尤其是大量应用性物流人才。宁波作为长三角经济一体化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国际一流深水良港,拥有雄厚的仓储、运输基础,在国际港口物流业担当着亚太地区的重要门户,宁波要主动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积极参与国际化物流竞争。但宁波物流业发展既无成熟的实践经验、典型示范效应,也缺乏一批有理论、会经营、懂管理拥有现代物流理念的物流应用人才。
3、职业院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所需。与国内外高校相比,职业院校物流教育特色不够鲜明,对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尚在探索与实践并行阶段, 培养模式滞后与现代物流人才之求供需错位存在差距。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强调应用性、动手能力和专业特色,是培养物流人才的重要力量。职业院校培养物流人才要定位准确、注重应用性和培养模式创新。培养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缓解物流人才紧缺的现状。在这个平台上,加强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各展所长、资源共享、相互促进,这就要求物流人才培养不能沿用过去的旧模式。
二、物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问题
1、人才教育模式与实际脱节、人才定位不准确
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清晰的定位。一方面近年“物流热”,导致部分院校纷纷“模仿”和“照搬”开设物流专业,培养目标宽泛,对学生需要掌握什么技能,将来能够从事何种物流岗位没有认真研究、分析和论证,出现盲目趋从、定位不准现象。另一方面长期以来,高校“闭门造车”,企业“孤军奋战”,人才培养问题上,高校与企业之间缺乏足够沟通与了解。
2、课程设置老化、教学内容相对落后、教学方法简单
由于物流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物流企业需要不断更新技术,而许多高校专业课程设置老化,授课内容与企业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课程偏重于原理理解和分析,缺乏对企业物流应用案例的分析,导致部分课程实用性差。同时高校重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造成培养的物流人才质量低下,导致企业招进来的毕业生不能很快进入工作角色。
3、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实训基地建设不足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在校生人数年年递增,学生实践性教学已失去精英教育时的良好平台。不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有实验室,配有各种软件,提供学生上机模拟实践机会。但毕竟是模拟实践,相对比较简单,而且实验资源更新有一定的滞后性,从而使得模拟实践与企业实际运作有一定的差距,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部分高校与物流企业合作建设的校外物流实训基地,教师只是带领学生参观物流企业的工作环境、设施设备和各操作流程,很少能够创造机会让学生真正置身其中学习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