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有物流定义流派纷呈,数目多达百种之多,但差异集中表现在物流发生领域、行为性质、作业对象、活动形式、活动属性和运作目标等六个方面。通过分析后笔者将物流定义为:通过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手段,高效(效果、效率和效益)地保障企业生产经营和其他人类活动所需物品及相关信息按需流转的服务性活动。现代物流的内涵就是以顾客服务至上为核心理念,以效率第一原则为中心思想,坚持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在供应链物流管理的主战场,充分发挥第三方物流的主导力量。
关键词:现代物流;定义;内涵;新探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物流是二十一世纪最为活跃的经济领域之一,成为企业竞相追逐的“第三利润源泉”。物流在中国更是倍受重视,被当作一种新兴产业来发展。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单列一节提出。2009年初,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冲击,国务院出台了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物流业成为唯一的第三产业入选其中。
各种迹象表明,人们日益认识到了物流的重要性,国家、政府和企业正在大力发展物流,但是,相当多的人对物流是什么以及现代物流的内涵等最基本问题的认识仍然模糊不清,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物流的普及教育不够;一是理论界没有一个直观的、全面的和令人信服的物流定义。为此,本文在系统梳理现有物流定义的基础上,试图提出一种新的物流定义,进而对现代物流的内涵加以诠释。
一、物流定义综述
物流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在过去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物流经历了概念产生(1900s-50s)、快速发展(1960s-70s)、合理化(1980s-90s)和供应链管理(2000s以后)四个阶段。相应地,物流概念完成了从PD(实体配送)和Logistics(军事后勤学)两个分支到PD(分销物流),再到Logistics(现代物流管理),最后向SCM(供应链管理)的演变,其含义及特征见表1。
由于物流实践的广泛性,不同领域对物流概念的理解有所差异,目前在美国有管理、工程、军事和企业等四大派别(汝宜红,2003)。在物流概念的传播方面,各国(地区)的物流行业协会作用明显,如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美国物流工程师学会、欧洲物流协会、加拿大物流协会、日本物流系统协会、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和台湾物流管理协会等等,它们结合自身的物流实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物流定义。加上其他研究机构和物流学者个人的定义,物流定义多达百种以上。除美国外,日本的物流理论研究可谓独树一帜,日本1958年从美国引入物流概念,1965年日本机械振兴协会首次将物流定义为“物的流通”(见表1),此后日本日通综合研究所、日本物流系统协会、日本通商产业省运输综合研究所等机构,以及林周二、阿保荣司、菊池康也、汤浅和夫、西泽修等学者都给出过物流定义,他们一致性地认为物流是货物的物理性位移,是创造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的经济活动。阿保荣司教授认为,日本的“物的流通”观念着眼于企业,着眼于流通,而美国的后勤物流观念,中心点着眼于消费者,特别强调对用户保障的严重性和严肃性,要像军事活动那样计划周密、准确无误和绝对保障。中国1979年从日本引入物流概念,1985年提出“物的流动”(Material Flow),其含义与日本“物的流通”和美国的Logistics不尽相同。中国物流有广狭二义(王加林、张蕾丽,1987):狭义物流定义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1),与日本的“物的流通”相类似,大多学者持这种观点(李京文等,1987;王之泰,1995;吴清一,1996;何明珂,1997;宋华,2000);而广义物流是宏观物品的流动和微观物质的流动的总称,其代表是《大物流论》(徐寿波,2002,2005,2007)。徐院士认为,西方国家流行的物流定义实际上是物流管理的定义,中国采用“物流”名词是科学的选择,物流既是社会现象和经济现象,也是自然现象。尽管现有物流定义的数目达百种之多,但具有代表意义的定义主要来自美国、日本和中国三个国家,其他定义与它们大致相似,详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