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能源危机弥漫全球的时代,自然资源浪费问题日益严重、绿色消费日益高涨、绿色壁垒日益凸显,这些要求我国企业不断地进行改革,改变经营生产理念,提高绿色竞争力。本文以企业绿色竞争力的构建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相关文献综述,界定绿色竞争力的内涵,进而建立轮盘模型,分别从绿色产品、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研发、绿色供应链等角度,分析说明企业在后危机时代如何构建和提升绿色竞争力,为企业这一新型战略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绿色竞争力(green competitiveness)、轮盘模型、后危机时代
1引言
十余年来,我国以低成本劳动力、强大的生产力吸引了世界众多知名企业,全球500强企业纷纷在中国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加工厂。但是绝大多数国内企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以牺牲自然资源、环境、人力为代价来换取物质产出。进入21世纪后,世界能源问题日渐凸显,由于绿色贸易壁垒,“中国制造”这个光环的背后蒙上一层阴影。很多企业不堪高污染、高成本、低收入的冲击而不得不降低产出,以应对市场竞争的挑战。
1992年里约会议召开后,绿色竞争力这一概念日益引起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能够协调。如波特(1995)的研究认为,严格的环保标准加上企业的创新会使环境与竞争力之间的矛盾消失,因为严格的环保标准和法规能够激励企业创新,通过促使企业更有效地利用资源而加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木内多知和比尔·舍尔曼(2002)把生态学原理用于企业经营的研究,认为企业可以像生态系统一样,通过建立突破性的创新、复制、持续改进和再创新的周期性运行机制,持续性地在超越环境限制的前提下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国内关于绿色竞争力的文献始于2001年。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型城市与上海生态环境建设”课题组对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实践作了分析。袁瑜(2006)应用DEA、AHP法构建模型,对长三角地区的纺织行业上市公司的绿色竞争力进行评价。徐新(2006)对企业绿色竞争力与绿色贸易壁垒的关系作进一步分析并给出企业绿色竞争力评价模型。苏海涛(2010)认为我国企业应满足绿色消费需求,响应可持续发展战略,及早构建绿色竞争力从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同时政府也应起到引导和扶持的作用。
2 绿色竞争力的内涵
如今全球范围消费者绿色观念增强,低价格已不再是一个非常有利的竞争力,人们宁愿多花钱买那些符合环保标准的产品,绿色标准逐渐演变成评价商品质量的关键因素,产品质量的构成已经悄无声息得到了升华,如图1所示。商品质量的界定由工业时代的“耐用、实惠”演变为商品时代的“功能多、操作简便”,如今除了以前商品的基本要求外,增加了“节能、环保”这个新鲜血液。
因此,企业绿色竞争力是在企业竞争力理论基础上引申出来的概念,是基于环境保护、绿色贸易体制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而提出的概念。企业绿色竞争力是指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基于环境保护和自身利益的需要,采用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配置和创造企业资源,并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向市场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具吸引力的绿色产品和服务,从而在占有市场、创造价值、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1]。
3 基于轮盘模型的企业绿色竞争力构建策略
随着西方经济的回暖、中国企业出口环境有所改善,后金融危机时代构建绿色竞争力是国内企业迎接接经济扩张周期的重要战略。
图2是构建绿色竞争力的轮盘模型,轮轴是企业的总目标——绿色竞争力,周围辐条处是达到总目标所采取的经营战略。这个关系就像一个车轮,轮轴与幅条联成一个整体,轮轴通过幅条而实现其转动,从而指导企业的整个行动。由轮盘模型图可知,企业价值的实现过程囊括了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相应地,企业绿色竞争力的构建也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它涵盖了从企业采购、生产到销售等各个环节,贯穿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要想达到企业“绿化”的目标,企业需在多个环节着手,分别是绿色产品、绿色营销、绿色生产、绿色采购、绿色研究与开发、绿色供应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