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企合作教学在我国已经获得快速发展,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与企业存在很强的资源互补性,加强校企合作教学必须从教学方针和目标、教学组织机构、教学方案、教学基地建设、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和方法、沟通、评价与反馈机制以及国家政策等多方面入手形成完善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资源共享
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最早可追溯到1903年英国桑德兰技术学院实施的“Sandwich Program”计划,时称“三明治”教育。校企合作教育从英、美等国发展到亚洲、大洋洲等几十个国家,目前已经在形式、内容、层次和功能等方面得到迅速发展。在我国,校企合作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中职、高职和本科教育领域也日益受到重视。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明确提出:“开展基于企业的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试点,拓宽学生的校外实践渠道。”刚刚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学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显然,高等教育与企业合作问题已经提到高校管理者面前。本文主要就高等教育物流管理专业开展校企合作教学的模式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校企合作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关于校企合作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一些校企合作模式得到迅速推广,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具体问题。
(一)校企合作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截止到2010年4月,中国期刊网显示的与“校企合作”相关的论文近1700篇,其中研究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问题的占95%以上,研究合作模式的占近1/5。于敏(2009)认为,从各国的模式看,主要有德国的企业为主模式(“双元制”)、美国的学校为主模式(“合作教育”)和澳大利亚的行业主导模式(“技术与继续教育”)。曾建飞(2010)提出目前国际物流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企业辅助型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其划分依据应该是校企合作中双方的资源配置比例和实际控制者的差异。近年来,我国高校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采取了多种形式,主要包括:(1)与企业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以企业订单为主要依据,组织必要的人力物力实施人才培养,实行产销衔接。内容包括人才规格要求、教学计划、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实习实训、教学评价和毕业生录用等方面。(2)建立企业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参观或顶岗实习。高校与企业签订实践基地协议,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计划,实行弹性学制,安排学生参观企业现场或顶岗实践。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同时通过实习引导理论学习。这种形式在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中都有应用。(3)参股加盟模式。1992年10月,为了适应扩大规模生产的需要,华南农大应邀加盟温氏集团,开创了农业产业化领域校企合作的先河,首创了高等院校持股加盟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这种合作形式以股份为纽带,将双方紧密联系在一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该形式主要应用于合作技术研发领域。{4)邀请企业管理人员讲课。这种方式操作容易,教学成本低。上述校企合作形式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均得到相应的益处,尤其是在职业教育中,在教育部的大力推动下,校企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目前校企合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实践来看,当前我国的校企合作还存在一些难点和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合作理念存在误区。长期以来,由于传统人才培养观念束缚,我国高职院校教学并不重视实践训练。虽然高职院校都声称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在实际操作中对实践教学并没有真正重视。分配给学生实践的时间过少,一般只是在最后一学年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关于校企合作的协议虽然签了不少,但基本上都是摆设,所谓“实习基地建设”,只不过是一纸空文的口头承诺。结果导致管理学科的毕业生呈现“研究外行,管理不行”的局面。作为实践教学基地的企业,只关注用自己的力量生存发展,也很少考虑能从与高校合作中受益的问题,即使关注了也是考虑技术合作,而对于教学合作问题并不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