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流产业作为新兴产业进入我国以后,正悄然成为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但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限制,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理论界存在着对物流外延的夸大解读,对物流的内涵梳理不清,理论构成混乱的现象,严重制约了物流理论的深入研究甚至可能会误导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本论文就是从理论上,重新确立物流的分析视角,试图从战略的层次上对物流再定位,并提出分析方法。
一、引言
现代物流是一种新兴的服务性产业,自上世90年代初期现代物流概念导入我国以来,物流产业就开始作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手段受到了重视。尽管如此,在对物流的战略定位上对物流的评价基准仍然停留在追求物流成本的降低带来所谓“第三利润源泉[1]”的“物流效率论”的层次上,此观点主张物流的主要目的或者主要功能就是追求物流成本的削减,通过最大限度的削减物流成本实现更大的边际利润。由于此一学说将物流的功能仅定位于物流成本的削减,因而在此称之为“狭义第三利润源泉论”。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我国目前物流理论框架的构建还不充分,“狭义第三利润源泉论”掩盖了物流的本质,无益于全面把握物流的战略定位。在展开论述之前我们将物流战略的含义进行回顾。
(一)战略的概念
战略一词原为军事用语,是指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策略,综合整体形势和敌我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地理等诸因素,科学预测战争的发生与发展,制定战略方针、战略原则和战略计划,筹划战争准备,指导战争实施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换句话说就是为了实现军事目标,统筹军事计划,并将各军事行动围绕军事目标进行有机整合。
今天,战略论不再仅仅停留在军事领域,也深深地影响着企业层面的经营决策。企业经营战略是企业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因应竞争环境所做的战略性经营活动[2]。纵观企业的经营环境,经济快速成长的同时竞争亦随之加剧,企业有必要通过改善经营资源的效率化来强化其体质。其次,消费者的成熟化以及消费市场的多样化愈发使得市场愈加难以预测;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不确定性意味着企业为此需要投入更多的经营资源。再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有必要导入先进的经营技术以面对日益不确定的产业竞争环境。因而,企业有必要重组企业经营资源,使企业经营成为具有能够全方位应对各种竞争的“多功能利器”,在完成企业预设经营目标的框架下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化。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不可或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对企业经营战略发挥重要作用的物流打造成企业的一大利器被提上了日程。
(二)企业导入物流战略概念
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通过诸多个别的经营活动的执行来实现。在诸多参与企业经营行为的活动之间,存在着各经营活动之间以及各个别经营活动与企业经营战略之间的定位问题。概括地说来一般有以下几种关系,首先是个别经营活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依存,有时又相互排斥的二律背反(trade-off)的关系。其次,个别经营活动有时会随着企业经营战略的调整而相应变动,个别经营活动的变动会影响企业经营战略的实现。最后,在评价各个别经营活动的时候,既要对个别经营活动进行狭义性评价的同时又要对企业的整体经营战略的贡献度进行评价。有鉴于此,作为个别经营活动的物流活动自然也就理应具备以上三个特点。企业战略的物流或者说服从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的物流的战略称为物流战略。
(三)有关物流战略理论观点评述
作为对物流行为的评价,有关物流战略理论的论述开始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最早提出物流战略概念并对物流战略理论进行了初步整理的是美国物流学者Martin Christopher,他在The Management of Business Logistics 一书中简单提出了物流的战略定位问题,他认为企业在制定物流战略时应首先明确物流战略的方向性,继而在此方向性之下提出物流成本与物流体系两个子系统,并对这两个子系统制定评价体系。所谓物流战略就是由物流成本与物流体系相互结合而构成。不仅如此还应当明确相应的评价其成果的基准,这种物流战略体系在实行过程中不断通过成果的验证及反馈为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挑战提供决策依据。概括地说,Martin Christopher 的物流战略构成分为三个部分:物流成本、物流体系、物流成果。后来美国学者Daniel F.Lynch和Scott B.Keller在其合著的The Effect of Logistics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y on FirmPerformance论文中指出,物流处理能力与企业的经营战略密切相关,拥有出色的物流机能的企业在执行企业的战略时比那些物流能力稍逊的企业更有优势。另外Bowersox 与Closs 则认为物流处理能力是评价那些既要保持尽可能低的总经营成本又要提供有竞争优势的企业的物流服务水平的手段,但这种能力的发挥最终取决于企业对物流的战略定位。
需要[2]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