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对青岛市蔬菜流通体系现状的分析,指出了蔬菜流通体系存在的问题,对青岛市目前的流通体系提出了改善措施,提出了加大政府流通管理体制改革、依托农批市场组建大型农产品物流公司、改造现有流通体系、构建和完善信息服务平台的方案,为青岛蔬菜流通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建议。
[关键词]蔬菜 流通管理体制改革 信息化
蔬菜是居民生活消费的重要副食品,蔬菜生产的地域性、季节性与消费的普遍性、全年性之间的矛盾以及蔬菜销售的时效性强的特征,决定了蔬菜流通体制的重要性。换言之,生鲜蔬菜流通是农产品物流运销体系中最薄弱的部分。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蔬菜价格居高不下,成为推动物价上涨,增加居民生活压力的重要原因。如何组织起高效的蔬菜流通体制将蔬菜顺利地从生产领域传送给消费者,实现最后的价值,已成为经济危机之后新形势下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一、青岛市蔬菜流通体系现状分析
青岛市位于山东半岛南端(北纬35°35'-37°09',东经119°30'-121°00')、黄海之滨,是黄河三角洲和山东半岛的经济中心。青岛市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市区1159平方公里。1994年2月,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其中省会十个,非省会五个)。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871.51万人,其中,市内四区总人口为207.79万人;其他三区五市(县级)663.72万人。此外,青岛市还有有181万的流动人口,其中,常住外国人口近3万。每年的蔬菜需求量和需求品种极大,而青岛市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本地蔬菜的供应数量、供应品种和需求矛盾特别突出,很难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
目前,青岛市每年蔬菜需求的80%是从市外生产基地调运过来。其中,由寿光、诸城、高密等地的调运量大约占50%,由河南、东北等地调来的运量大约占30%,而由市内即墨、平度等地所调来的运量大约占20%。由于蔬菜本身的特性,保鲜要求高,所以运输费用和保管费用高,加之流通体系长,环节多,造成蔬菜产品的损耗率高,成本高;而在蔬菜产地却经常出现蔬菜价格低,并且卖不出去的尴尬,生产模式简单,流通模式复杂可以概括目前蔬菜供应链的状况。经过十多年不断深入改革和实践探索,青岛市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现代化蔬菜流通体系,先后建立了城阳批发市场、华中批发市场、抚顺路批发市场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极大的改善了青岛市周边蔬菜市场的集散能力。在蔬菜零售领域,不仅有沃尔玛、家乐福等国外大型超市经营,也有大润发、利群等国内连锁超市不断崛起,但为数更多的则是传统的菜篮子工程—农贸市场。
目前,青岛市蔬菜的流通渠道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二站集道(本地生产者---消费者),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见面渠道,主要是城市近郊区菜农通过当地农贸市场直接将蔬菜出售给消费者,属于自产自销,流通过程简单,流通费税很少,但市场份额小,只占2%左右。
2.三站渠道(本地生产者---超级市场---消费者),即农超对接模式,一般是青岛市的北方国贸、家乐福等超市与市郊的农业区和涉农区的蔬菜生产者达成常年订购协议,通过自己的配送机构,直接到生产地进货,对蔬菜进行一定整理后进入超市销售。虽然其销售量占到超市销售量的50%左右,但是一者进入门槛较高,二者超市销量较少,故市场份额较小,占8%左右。
3.四站渠道(本地生产者---批发市场---零售市场---消费者),即本地批发经营商收购市区外蔬菜生产者的蔬菜,经批发市场进人零售市场出售给消费者,在青岛市蔬菜市场的份额约为20-30%。
4.五站渠道(产地生产者---产地批发市场---本地批发市场---零售市场---消费者),即外地批发经营商在外地批发市场上收购的蔬菜运至青岛市蔬菜批发市场后,进人青岛市零售市场出售给消费者,是青岛市蔬菜流通的主要渠道,其市场份额为60-7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