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流成本对我国当前成本推动型通胀治理具有十分重要影响。本文在深入研究社会运输成本影响我国当前通胀治理有效性的表现形式和内部机理的基础上,结合美日两国统筹物流管理以防治通胀的经验,归纳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社会运输成本;通胀治理;影响;建议
据国家统计局6月发布的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数据显示:5月CPI为5.5%,同比涨幅创下最近34个月来新高,但从环比数据来看,CPI环比仅上涨0.1%,这说明通过宏观调控,价格前期过快上涨的趋势得到一定程度遏制。纵观本次以经济增速适度回调为背景的通胀,其动力机制和结构都在发生重要变化,成本因素对通胀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因为,不论是受国际大宗商品大幅上涨所形成的输入型通胀,还是受国内货币超发形成的需求拉动型通胀,其直接传导至国内消费领域的数量有限,更多必须通过增加国内相关产业的生产成本(PPI),经过不断向下游传导,最终转嫁给消费者。这表明:我国通胀在经历了货币紧缩等宏观政策的前期治理,已逐渐步入成本推动型通胀周期,这也正是我国通胀治理进入深层次阶段的重要标志。有鉴于此,我国政府下一阶段必然将围绕控制各项社会生产成本展开新一轮的通胀治理,而约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20%的物流成本,无疑是落实成本推动型通胀治理的重要领域,因而其已成为我国学术界和政府相关部门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物流成本影响我国通胀治理有效性的表现形式及内部机理
当前国内生产和流通企业高企的物流成本无疑是我国成本推动型通胀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正确评估其对当前通胀治理的影响,则需要结合是具体成因进行综合判断。
(一)物流成本影响我国当前通胀治理的表现形式。当前国内企业的物流成本远高于专业化分工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所节约的经济运行成本,这种“额外”的高物流成本主要源自流通市场垄断租金、高行政成本和高税负,以及国内物流行业整体的低效率等。而通过对高物流成本的治理,一方面,从生产环节上看,降低节省的物流费用不仅可以留作生产企业或行业内部发展所需的资金储备,还能将大部分用于改善行业内部人员的工作待遇和条件,进而转化为有效的居民购买力,为消化高通胀所导致的劳动力成本增长提供更大的空间;另一方面,从流通环节上看,有效降低流通环节的物流成本可以使与居民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一系列商品价格上涨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将有效地提高居民的购买能力。因而,在全面通胀背景下,政府加强对高企物流成本的治理,有助于打破当前:资产价格à劳动力成本à农业/工业生产成本à食品/工业品价格à劳动力成本”的成本上涨循环,从而强化成本推动型通胀的治理效果。
(二)物流成本影响我国当前通胀治理的内部机理。我国高企的物流成本对通胀的推动作用,从内部上看根源于长期以来执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实际上,一直以来,过剩货币流动性往往被优先以低利率贷款给国企和地方政府,投资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其一方面,牵制了普通消费品制造业和农业等部门公平竞争金融资源的能力,使得其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源用于扩大生产、保障供给,从而抑制了产品供给,推高物价;另一方面,在有效供给不足的情况下,这一源自货币超发的、超越经济承载能力的过度超前投资,就必然要以高使用费用的形式进行回收,从而完成通胀传导,抬高居民日常消费品价格。因而,对物流成本的治理,不能简单的采取各种行政手段压低各项物流税费,而是应该通过细化收入分配体制,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抵消由于超前投资对普通生产部门金融资源的挤占,从而促进生产部门进一步扩大再生产、保障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