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物流业发展对成本推动型通胀治理的影响效应的分析,提出物流业发展是解决目前当前成本推动型通胀的最直接途径;然后剖析导致物流成本高企推高通货膨胀的外源性要素,并从整顿物流业行政成本乱象和减轻物流税负两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物流业;成本推动型通胀;行政成本
连续多个月CPI高企,我国通胀压力骤增。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本轮通胀属于成本推动型通胀,原材料、劳动力、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是本轮通胀的根源,而连续的宏观紧缩政策难以应对成本推动型通胀。5月14日,CCTV经济半小时以“聚焦中国物流顽症:重复征税何时休”的主题报道,将通胀治理的讨论焦点引向了物流费用的高启。物流成本是商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造成当前通胀的一个重要因素。运行顺畅、高效便捷的物流系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商品成本、化解结构性供需矛盾,稳定物价,因此,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和政策引导,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成为治理通胀的直接途径。
一、物流业对当前我国通货膨胀治理的影响机理分析
为有效治理通胀,央行自2010年以来已经连续加息4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2次,大中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高达21.5%。传统的货币政策理论认为提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将会使得物价下降。然而,从目前的实施效果来看,却不明显,通胀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由于紧缩性货币政策实质上是期待通过提高货币的购买力以促进消费,但这种政策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实行紧缩货币政策,虽能有效降低社会的流动性,但对要素成本下降并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大量中小企业面临要素成本过高和资金短缺的双重困境。
紧缩的货币政策对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效果不佳,亟须寻求新的解决途径。今年3月份以来,为了控制价格,国家“发改委”四面出击,以约谈的方式对多个消费品行业进行价格控制。政府的强行干预,行政指导部门、资本和公众,组成了市场利益共同体,属于利益攸关的共生共赢关系,这种谈判博弈,在短期内能够起到一定作用。然而由于约谈范围有限,以及企业抵制等问题存在,对缓解通胀只能治标不治本。治理成本推动型通胀,关键还要对症下药,而物流成本具有巨大的下降空间,因此在抗击通货膨胀中将大有作为。
1、物流产业发展对通胀缓解的“价格分担”效应
由于商品供求存在时空矛盾,需要发挥物流业的时间和空间效应。物流能够通过改变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的时间差,创造时间价值,同时能够将商品由低价值区转向高价值区,获得空间价值。然而,目前我国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在18%,是美国的2倍,物流成本下降空间巨大。商品最终销售价格中,物流成本占了很大比重,在通货膨胀的市场环境下,如果能够较大幅度地降低物流成本,这将直接影响商品的销售价格,进而缓解通胀压力。而在物流体系混乱、物流税负过重、效率低下的情况下,就可能引发断档脱销和库存积压并存的问题。世邦魏理仕研究报告表明,我国目前存储成本占整体物流成本的1/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9%,存储成本的增加,进一步地强化了通胀压力。因此,加快现代化商品流通体系建设,保证商品和要素的自由、高效流动,是降低商品成本,遏制通货膨胀的有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