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研究背景
浙江是港口大省,港口在其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7年,浙江省交通厅为贯彻落实“港航强省”的战略构想,提出了其后五年 “建设大港口、大路网、大物流”的战略目标[1]。该战略的实施,有力推动了浙江港航建设和港口管理模式的创新。其中,许多港口对国际上流行的港口管理模式——地主港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实效[2-8]。但由于国内外国情与港口实际不同,所以国内港口管理和融资并未达到实施地主港模式应有的效果。因此,要实现港口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把国外成熟的地主港模式与我国的国情和浙江的港口实际相结合[9-10],创造新的管理模式,才能取得好的实效。为此,课题组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泛地主港模式”的理念,对其运作的方式和程序进行了探讨,以便为浙江的港航建设和港口管理探索新路。
1 浙江沿海港口现状及分析
浙江省拥有海岸线6646km,占我国海岸线总长的21%,居全国首位,其中用于港口规划的深水岸线506km。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了以宁波-舟山港为核心,以浙北、温台港口为两翼的浙江沿海港口群及与之配套的多种运输方式相结合的便捷高效的港口集疏运网络。在宁波-舟山港、温州港、台州港、嘉兴港这4个一类开放口岸中,除了宁波-舟山港一港独大,其他三港中嘉兴港最具特色[3]。嘉兴港自建港以来,由于特定的历史、地理、区位以及区域战略因素,在港口建设实践中自觉走上了国际流行的地主港管理模式[5,7]。
2 嘉兴港实施地主港模式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2.1 成效
2.2.1 缓解了港口建设中土地与资金紧张的矛盾
制约嘉兴港发展壮大的主要因素是港口用地不足和港口建设资金的紧张。在地主港模式实施过程中,嘉兴港通过围垦造陆,增加港建及临港项目用地和扩大项目的落户,带动了港口建设融资,有效弥补了单纯依靠国资或政府性投资所带来的投融资渠道单一的问题,从而极大地缓解了港口发展中所面临的土地及资金困难。
2.2.2 提升了港口吞吐能级
民资、外资、国资等多元化资本投入港口,加快了嘉兴港建设、经营码头的进程和深水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嘉兴港万吨级以上泊位数迅速增长,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其服务腹地经济社会的能力。
2.2.3 推动了临港经济集聚发展
目前,地主港模式实施比较成熟的乍浦港区三期围区内的面貌已经得到极大的改善,原有滩涂现已变成297hm2的临港项目用地,在不足4km的岸线上共建有富春、嘉港通用、嘉港石化等6个万吨级码头,区内落户富康石化仓储、东恒石化、三江化工、协成硅业等项目,形成了规模化散杂货作业区和石化作业区。港区内的码头、仓储企业与临港化工新材料园区内的化工企业结成紧密的物流链,带动了临港化工经济的集聚发展。2008年嘉兴港区化工企业实现产值62亿元,液体化工物流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地主港模式实施效果开始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