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产业共生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模式,包括非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及二者的中间组织形态。进而引入VAR模型,对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模式及二者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1)ADF检验发现,制造业与物流业均属于一阶单整序列,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存在着长期协整的关系;(2)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结果显示,制造业发展对物流业的拉动响应大于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的拉动响应;(3)方差分解结果显示,制造业发展对物流业的贡献程度大于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的贡献程度,双方对彼此的贡献程度均处于上升的趋势;(4)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对物流业的贡献程度大于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的贡献程度,二者之间在利益分配上属于非对称形式,制造业在利益分配中处于核心的地位,获得主要的利润;(5)当前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属于制造业推动型增长,物流业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未来物流业可通过信息技术、物流联盟提高自身的水平进而提高对制造业的贡献程度,促进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政府应该加强对物流业的鼓励和支持,实现其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
关键词: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产业共生模式
一、引言
尽管制造业与物流业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由来已久,但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日益迫切,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依然引起了理论界和实业界的高度关注。2009年,《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的出台极大地促进了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如长安民生联姻福特,宝供联姻福田,南方物流联姻TCL,中储联姻中铁快运、中铁集运等(丁俊发,2010)[1],但制造业与物流业在联动发展过程中的总体落实与推进的强度却比较弱,总体上是“雷声大、雨点小”(丁俊发,2010)[1],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与二者在联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息息相关,这种地位所引起的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影响着双方的利益分配。如何从产业层面对二者之间联动发展的关系及利益分配进行界定是二者能否实现联动发展以及如何实现联动发展的首要条件。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二者之间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关系,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或者相互结合的关系成了研究二者共生模式的主要切入点。共生模式包括共生组织模式和共生行为模式(袁纯清,1998)[2],而共生行为模式是共生单元之间最为关心的话题,这种共生模式的差异以及共生模式之间的动态演化规律决定了共生单元之间利益分配的差异以及双方之间地位的转化。因此,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模式的研究以及将其与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利益分配联系起来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文献综述
在制造业与物流业关系的研究中,更多的是将物流业置于生产性服务业框架下,讨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已经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主要观点有“需求遵从论”(Cohen & Zysman,1987 ;Rowthom &Ramaswamy,1999;Klodt,2000)、“供给主导论”(Pappas & Sheehan,1998;Karaomerlioglu& Carlsso,1999;Eswarran & Kotwal,2001)、“互动论”(Park & Chan,1989;Shugan,1994;Bathla,2003)和“融合论”(Park,1994;Windrum& Tomlinson,1999;Antonelli,2000;Tomlinson,2000;Drejer,2002;Banga&Goldar,2004)[3]-[11]。他们通过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运用计量经济学、投入产出分析法、统计学等方法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12]-[20],但对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的关系研究甚少。这一方面的理论研究主要侧重于分析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之间合作的机理(王佐,2009;王珍珍和陈功玉,2009;王晓艳,2009)[21]-[23]以及联动发展的模式(王珍珍和陈功玉,2009;彭本红,2010;吴群,2010)[24]-[27]。实证研究中以案例分析的居多,Joseph W.K.Chan(2003)以香港制造业为例,基于因果分析方法,对制造业可采取的有竞争力的第三方物流战略进行了探讨[28]。Ole Mortensen & Olga W. Lemoine(2007)总结了供应链与第三方物流进行整合的相关文献以及运作一体化的概念,对电子产品、机械制造等行业与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之间的合作关系进行了对比研究[29]。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学者通过统计分析方法、计量经济学、投入产出分析法等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徐学军(2008)对我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共生行为模式进行研究,其中通过访谈问卷的方式也对部分的物流企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其中的模式主要以非对称性互惠共生为主[30]。王廷中(2002)计算出1999年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与二级以上公路比重的相关系数为0.738,与内河航道综合密度的相关系数为0.687[31]。部分学者(韩晓丽等,2009;王珍珍和陈功玉,2009;李松庆和苏开拓;2009等)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对地区性的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的联动发展协调程度进行了测算[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