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五十多年来,我国国家物资储备体系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一个垂直领导,分布广泛的仓储体系已初具规模。但是国储仓库现在的运营模式已不再适用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国家储备事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如何将市场机制与国家储备相联系,实现国储仓库既能服务于国家储备,又能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是国储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国储仓库的业务定位则是推动其走向成功的关键性工作。
在介绍了国家物资储备局概况及其功能定位后,本文以国家物资储备的资金来源及其管理为主线,分析了国储局各个阶段的发展情况,引出了国储仓库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国储局各基层仓库需要在“以储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指导下,在保证完成国储任务的情况下,积极开展对外经营。进一步地,通过必要性分析,本文指出国储仓库要开展对外业务必须首先进行业务定位。通过对部分国储仓库业务开展缓慢的原因进行分析后,本文从新型业务如期货交割库和一般型业务如仓储着手,结合地区特点,探讨可开展的业务类型,最后对业务开展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1引言
1.1国家物资储备局概况
国家物资储备局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的司局级机构,负责拟定国家战略物资储备的战略和规划,组织国家战略物资的收储、动用、轮换和日常管理。
国家物资储备始建于1953年,现已形成以行政管理为基础的包括国家物资储备局、储备物资管理局(办事处)、基层单位在内的三级垂直管理结构。国储局在全国22个省、自治区设有正局级储备物资管理局,在天津、上海、浙江和深圳设有4个副局级办事处,共有222个基层事业单位,其仓储网络覆盖全国。国储局储备仓库有三类:综合库、成品油库、火工库,分别储存三大类物资:通用物资、成品油、火炸药。50多年来,国家物资储备在支持国防建设、经济建设、抗灾、救灾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国家物资储备的发展和功能定位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建国后物资储备事业建立至1978年,以“防备战争、防备灾荒、防备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失调”为其功能定位;第二阶段,从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末期,继续沿用“防备战争、防备灾荒、防备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失调”为其功能定位;第三阶段,从21世纪初至今,以“服务国防建设、应对突发事件、参与宏观调控,维护国家安全”为其功能定位。
1.2选题背景和意义
1988年前国家物资储备所需的物资资金和管理资金采取“收支两条线”方式,即储备物资的采购、管理和建设资金由财政拨付,国家物资储备局收回的资金全部上缴财政。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方式在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就呈现出了上缴财政的资金不能用于物资储备的现象。1988年国家物资储备资金实行包干使用,国家财政不再增拨资金,物资的收储和管理资金直接从储备局收回的资金中列支。这在一段时期内促进了储备事业的发展,但是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及管理费用的提高,国储局要大量收储物资必须通过银行贷款。此外,储备包干资金中支出贷款利息和管理经费后,用于收储物资的资金也在减少。2001年,国家开始实行部门预算,逐年增加储备系统的预算额度,但也仅限于解决国家物资储备系统行政事业单位部分经费,国家储备物资的收储资金还未纳入国家预算中,必须通过贷款解决[1]。
1985年,国家物资储备各基层仓库开始开展“四代”业务。自1986年国家物资储备局提出“以储为主,多种经营”储备方针以来,各基层仓库积极开展多种经营,但是由于各地经济、地理等因素的影响,某些基层仓库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并得到快速发展,如浙江基层仓库多种经营方式涉及运输、仓储、保税库、交割库等各个方面。而某些基层仓库却因为缺乏优势条件或政策原因,对外业务发展缓慢甚至开展不起来。国储各基层仓库在发展中出现的不均衡现象将会导致同一机构下不同部门的薪资水平、储备能力不同,不利于国家储备事业的全面发展以及基层仓库的人事管理。
本文对国储基层仓库的业务进行定位,将有利于基层仓库明确其可以利用的发展机会,了解适合当地开展的业务类型,并通过业务开展所需条件以及自身原因的分析找到业务开展的突破口,开展相应业务,最终实现个基层仓库发挥各自优势,通过上级部门调控均衡缩小各基层仓库间的发展差距。
鉴于国储基层仓库对外经营业务主要集中在综合库,本文将研究范围限定于国储综合库的业务定位。本文涉及到的业务主要指国储“多种经营”方面的业务,以下称社会化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