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积极探索政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得政府、企业、高校的资源得以整合,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文章以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为例,首先阐述了物流专业人才的供需与培养的现状和特点,指出了在实践性强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政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必要性;其次提出了建立政产学研合作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以及该模式的结构和内容;最后以重庆地区发展为背景结合物流工程专业给予了分析和说明,提出了其中出现的需要认真对待的具体问题。
关键词: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物流专业人才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人才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科技进步和有效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职能,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我国高等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虽然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个方面有了明显的提升[[1]],但很多本科专业,特别是对于一些实践性很强的新兴专业如物流专业,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企业需要的人才能力并不一致,使得学与用产生脱节,造成了企业物流专业人才短缺与学校物流专业的学生不能迅速上岗的两难处境。政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包括知识资源在内的教育资源与企业资本资源、技术资源及其人力资源的广泛合作,其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实践和科研水平,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因此,研究政产学研合作的培养模式对于建立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区域产业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1. 物流专业中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对现代物流系统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物流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每年的物流费用已超过2000亿美元,并预计未来10年内物流服务收入将有20%的增长幅度。现代物流发展的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环境、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1.1 物流人才供需现状
面对新兴的市场需求,我国物流人才十分匮乏。物流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部分大专院校设置了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等相关的专业和专业方向。而目前设置的物流(或相关)类专业的学校和我国物流企业(包括合资企业)仅从数量上比较,物流教育远远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我国大专院校中开设物流专业的仅有1%,能培养物流博士、硕士的院校甚少。到2008年底,我国本科类高校中共有294所高校开设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的教学,在校本科生数量近十万人,但是与我国现有物流企业70多万家相比,远远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物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