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的生产服务性流通成本影响厂商区位选择的研究基础上,分析制造业集聚导致生产服务性流通组织成本降低的机制,以及制造业集聚与生产服务性流通之间的循环累积因果(CCC)。然后,从产业集聚视角分析生产服务性流通发展的产销融合、价值链整合升级、流通一体化趋势及其政策含义。
[关键词] 区位选择;流通组织成本;诱导变迁;生产服务性流通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早在古典经济学时期,分工就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并且,分工推动了分工主体之间商品流通的快速发展,列宁曾经就分工对商品流通的影响作过一个经典的总结——“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基础”(列宁,1984,p17)。另一方面,流通发展也影响到分工的发生,“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到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斯密,1972,p16)。
马克思从社会再生产的视角,对生产与流通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科学的分析:生产在物质基础、产业性质和结构规模等方面对流通具有决定作用;流通是生产的存在的前提和发展的媒介,对生产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中,关于生产对流通产业组织性质的影响,马克思认为,“生产方式的总的性质决定这两种流通,而更直接地决定商品流通”(马克思、恩格斯,1995,p210)。上述论断是本文分析的理论基础。
一般来说,流通往往表现为商品的空间转移,空间距离以及相应的流通成本是影响流通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生产服务性流通产业,其发展更是明显受到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影响。然而,由于经济学对产业空间分布认识的限制,从产业分布视角对生产服务性流通的研究长期受到忽视。
本文结合新经济地理学区位选择理论,阐述制造业集聚与生产服务性流通发展的互动机制,并进一步分析生产服务性流通的发展趋势。余下部分结构如下:第二部分阐述流通对产业分布的影响;第三部分在制造业集聚影响生产服务性流通组织成本的分析基础上,阐述制造业集聚与生产服务性流通之间的循环累积关系;在第四部分,我们从循环累积的视角分析生产服务性流通产业的发展趋势;文章最后部分是评述性结论。
二、流通对产业集聚的影响
古典区位理论对流通成本影响产业分布进行过开创性的分析。在《孤立国与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屠能(Thunen)注意到运输成本对于商品最终销售价格的影响,将农业区位论与运输成本相结合提出了著名的“屠能圈”理论。在空间区位均质的假设下,考虑到城市的农产品价格包含运输成本,距离城市愈近,则农产品运费愈少,于是,农业围绕中心城市而呈现出同心环带状分布的特征。屠能圈的分析模型不仅应用于农业生产布局的分析,同样适用于工业布局问题的分析。屠能的分析表明,空间距离以及相应的运输成本变化,对于产业空间分布、内部结构、组织形式以及市场模式都具有重要的影响。